矿物加工学-浮选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 梁龙 周伟光 彭耀丽 夏文成 沙杰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有效手段。以矿物加工学-浮选课程为例,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层次教学目标,重组知识模块,实现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有效支撑,并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设计和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期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启发。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浮选;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三全育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025-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oral level of students is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educ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complete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moral, intelligent, and physical aspects by integrating the thought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course teaching. Taking the course of Mineral Processing - Flot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work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bjective of thought guidance, knowledge impartation, and capacity improvemen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knowledge, capacity, and quality. The knowledge modules are re-organized to suppor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different stages. Additionally, it demonstrate show to deeply excavate the moral education connotations and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nd design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steps. As a result,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could be integrat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study expects to enlighten the cours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ork in future.
Key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 Flotation; course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高等教育如何育人提供了指引方向。
“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制度层面创新,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其核心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流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围绕课程思政,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等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基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一流学科探索的宝贵经验,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革新等关键环节,充分激发和释放潜在的育人资源,在涉及学生成长成才的所有环节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实现“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有效手段[4-5]。本文总结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矿物加工学-浮选中思政目标的确立过程、思政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方法,以及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在课堂上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对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矿业精神,使其成为致力于我国矿业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6]。
一 思政目标确立
矿物加工学-浮选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以煤和矿物为对象,讲述其表面特征和多相界面特性对浮选过程的影响规律,浮选药剂的界面调控机制,以及细粒物料浮选设备和典型生产工艺流程,共包括浮选基本原理、浮选药剂、浮选设备和浮选工艺四章内容。课程基于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从国家和行业需求出发,构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层次教学目标,重组知识模块,实现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有效支撑,并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对应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深度、广度得以延伸。各层次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二 思政组织实施
(一) 教学大纲完善
在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教育课程目标,深化课程内核,将民族自豪感、科学探索精神、辩证逻辑思维和节能环保意识等思政目标与各章节知识点深度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碧水蓝天保卫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煤炭清洁利用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二) 组建多人教学团队
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由具有理论研究基础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多名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将专业教师近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创新成果、项目实施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中。本课程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成员具有多元的学术背景,团队成员分工教学,每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其研究背景和实践经历密切相关,课程负责人全面统筹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与改革工作。实行团队备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由团队统一规划和实施。
(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
在团队备课的过程中,深入解读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结合专业发展历程、科学研究前沿和工程实践案例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安全生产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同时,深入探讨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将思政教育与案例导入、启发融入、演示讨论等高效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将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思政元素的内涵。
三 思政元素挖掘
矿物加工学-浮选课程于大三下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完成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7]。因此,该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并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8]。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方法见表1。
浮选基本原理涉及到浮选技术的基础理论,对学生未来进行浮选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基本理论都是矿物加工学者不断尝试、艰辛探索的结果,这其中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全油浮选和表层浮选在我国明朝著作《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该知识点可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双电层理论是矿物加工学者勤于思考、不断探索的结果,可借此向学生传输科学探索精神和勇于质疑权威的精神。
浮选药剂涉及到很多有机化学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各种浮选药剂的特性并在浮选时加以选择。这其中涉及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如黄金浮选所用的氰类捕收剂,由于具有毒性,对操作人员造成身体危害,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今已被淘汰,该知识点可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金属硫化矿浮选所用的黄药类捕收剂,在尾矿中残留难以降解,造成环境污染,通过分析残留药剂的降解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西部地区大量的褐煤等低品质煤炭常规浮选时药剂消耗量大,我国学者为充分利用宝贵的煤炭资源,攻坚克难,开发出多种适合低品质煤的浮选药剂,借此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
浮选设备涉及到常用浮选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等,其中涉及到节能环保、矿业情怀、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如浮选机中气泡的引入方式,由将水煮沸产生水蒸气气泡逐渐发展为采用机械搅拌、降压析出等方式产生气泡,整个发展过程越来越节能环保,借此向学生传输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的理念;旋流微泡浮选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效浮选设备,它是老一代矿物加工学者艰苦奋斗、不断探索而取得的成果,借此激发学生的矿业情怀和奋斗精神;我国很多选煤厂在设计时为了节约成本,忽视浮选辅助设备的作用,导致浮选效果不断恶化,后续被迫进行工艺改造,增加浮选辅助设备,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浮选工艺包含影响浮选效果的因素,浮选效果的检查和评价方法,以及煤炭和矿石浮选工艺,是前三章内容在工业应用中的综合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章节。这其中涉及科学精神、全局意识、节能环保等思政元素。如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的表面化学组成,疏水性、孔隙度、粗糙度等性质具有差别,需要针对不同煤质特征,选用合适的浮选药剂和浮选工艺,借此向学生传输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在讲解煤泥浮选工艺时,介绍“双碳”目标对煤炭分选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使得一些浮选工艺逐步被替代,并且大批学者正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控制、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节能环保的理念并培养学生的矿业情怀。
四 思政元素融入
要使挖掘到的思政元素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需要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课程内容与知识特点,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知识点中,并使学生深度参与其中[7]。人通过不同的形式接受知识所形成印象的完全不同,通常来说,学生对实际演示的印象最为深刻,其次是视频动画,再次是图片,最后是语言文字[8]。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某个知识点时,宜采用演示、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接受思政元素所蕴含的价值理念[9-10]。
(一) 演示融入法
演示融入法是教师使用道具、视频、动画等把讲解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理解[11]。比如,浮选设备的充气方式,有煮沸法、化学反应法、机械搅拌法和气体析出法等,这些方法有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有些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仅通过语言讲述学生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可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不同充气方法中气泡产生的过程,并在动画中标注各种充气方法的能耗与成本,这就使学生在理解充气原理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它在一步步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二) 案例融入法
案例融入法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小见大地展现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这些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新闻事件、工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结果等。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可对其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深刻印象。比如,氰化物是过去黄金浮选常用的捕收剂,但它具有剧毒,氰离子进入人体会造成多种酶失效,造成窒息、抽搐、昏迷,甚至死亡等,氰化物中毒的新闻报导不胜枚举。通过这些案例的展示,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氰化物法禁用的原因,并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