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引导+工程实践”的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王英帅 熊刚 胡飞虎 赵丽丹 刘晓影
摘 要:随着工程教育领域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的日益增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模式——“问题引导+工程实践”模式,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习与工程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分析传统工程教育的局限性,介绍问题引导学习和工程实践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背景,并探讨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施策略。结果表明,该课程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对推动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问题引导;工程实践;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现状;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091-04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needs.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new model of collaborativ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med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 "problem-guided + engineering practice" model, aim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blem-guided learning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cation background of problem-guided learning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and probes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new med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course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eamwork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edical knowledge, which provides the direction for follow-up research,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words: problem guidance; engineering practice; new collaborative course of med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nstruction status; implementation study
随着社会对医疗健康需求的增加,医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急需创新和改革。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可以促进学校、医院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高效的医教研一体化教学体系。这种协同模式有助于学生从多维度、多角度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更好地适应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临床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增加对患者需求和实际工作环境的了解,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一 问题引导与工程实践教学法简介
问题引导学习(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工程实践(EP)教学法则侧重于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将PBL与EP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在解决复杂医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PBL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EP教学法则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此,将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的医学问题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据统计数据显示,采用问题引导与工程实践教学法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参与问题引导与工程实践课程的学生在学科知识掌握、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工协作意识。
在实践中,问题引导与工程实践教学法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引导与工程实践教学法的应用对于培养医学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 “问题引导+工程实践”的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现状
(一) 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教学的方法选择情况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基于“问题引导+工程实践”的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在定性研究部分,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通过与课程设计者、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获得了对于该新型课程建设的看法和经验[2]。这些访谈和讨论的对象包括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学院校学生和教师,确保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在访谈和讨论过程中记录了参与者的观点,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同时,将采用适当的引用和具体案例来支持研究结论。
(二) 新型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教学的数据收集情况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记录和教学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学习成效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信息。设计了一套包括多个量表和问卷的调查工具,其中包括学生满意度问卷、学习成效评估问卷和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中,采用了Likert量表来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评价,量表包括五个等级,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和非常同意。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问卷发放,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覆盖面。收集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参与样本,总样本量为500名学生。
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用于深入了解参与者对课程实施的看法和建议。邀请了10位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访谈,详细了解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同时,还组织了两个焦点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包括5名学生,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进一步挖掘对课程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观察记录则用于收集课堂互动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选取了20节课作为观察对象,并由专业教育观察员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观察员通过观察课堂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和问题解决过程等,来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数据分析采用SPSS和NVivo软件,对定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对定性数据进行内容分析,以揭示课程建设的效果和改进方向。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统计指标,以展示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评价和满意度。同时,还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推论性统计方法,来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对于定性数据的内容分析,利用NVivo软件进行分类、编码和主题提取,以深入挖掘学生的观点和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以进一步优化医教研协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三) 新型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
新型课程建设遵循包括项目发布、引导式课堂、工程实践以及项目总结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利益相关者访谈确定课程建设的基本需求和目标。此过程中,从相关研究文献中归纳总结出关于医教研协同课程建设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方面: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医学实践,精心策划了一门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3]。在医学生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还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经验,深入分析潜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样的实践环节不仅有助于优化医疗设备性能,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开始设计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以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结合了问题引导学习和工程实践教学法的原则,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可以自己结合题目选择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最终完成需求设计。
同时,考虑了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室和实验室的资源分配等因素,以便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为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开发了教材和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文本、实验指导书、多媒体教学材料等。这些教材和资源旨在提供全面且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4-5]。
接着,进行了教学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中,问题引导学习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出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深入思考。例如,设计了实验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还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促进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工作和场地实践,以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将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这一环节旨在巩固学生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确保能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同时,邀请了教师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以收集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医学工程师。将成为未来医学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