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作者: 李琪 尹世久摘 要:在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蕴含的经济领域思想也在熠熠生辉,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从必要性与重要性来看,当前高校经济学科建设面临“西化”色彩较浓、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学课程教育中,探索具有本土性、原创性的经济新理论和新思想,这既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新文科背景下“经世济民”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为此,高校经济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应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绿色发展”“先义后利”“国家调控”和“以民为本”等经济思想,通过制定经济学科建设方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点,实现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等渠道,共同促进课堂实践、完善学科体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085-06
Abstract: Within the rich and excellent treasu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spirit in the economic field also shines brilliantly.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contains many outstanding cultural elements, among which are embedded rich economic thoughts that serve as valuable resources and unique advantag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ic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issues such as strong Westerniz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integrat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of economics, to explore and reveal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hinese economics as it advances towards the global stage. This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an independent Chinese economic knowledge system but also aid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conomics talents who can "benefit the world and the people"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tex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economic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excavate economic thoughts fro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green development," "virtue before profit," "state regulation," and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These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dvanced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developing econom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economics courses, realiz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economics courses, and innovating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in economics.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nom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urriculum reform
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对象,研究人类经济社会行为活动,提炼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从而提升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强调要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召开,明确了高校新文科发展的培养方向与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经济类学科建设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文科人才。为此,高校需要全面推进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地完善经济学科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学是“拿来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的中国宏观经济学开始依赖西方现代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全面进入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领域,西方经济学大规模地引入中国及国内的高校教学体系,使得高校经济学科建设总是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话语体系下[1],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层面的市场经济一般规律[2]。伴随着历史虚无主义冲击、西方普世价值持续入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经济学科建设面临“西化”色彩较浓、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套用外来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实践,既没能为解释真实世界变化提供理论基础,也没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出指导意见,更无法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提供解释,未能很好地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活动,亟需对我国经济学科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形成经济学的中国学派”[3]应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学人的意识自觉和学术追求。
能够达成共识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人智慧运用和文化积累的宝贵成果,其中蕴含的优秀经济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能够为经济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经济学科建设,既能够在全面总结中国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和揭示中国走向世界的经济学理论逻辑,也能够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转型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为“经世济民”人才培养提供新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上述重要论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4]。为此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探索一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科建设之路。
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 必要性——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实践的扭曲
可以肯定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逻辑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价值观的反映[5]。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在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渗透,难免会出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丁涛[5]总结,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的研究均指出,由于长期接受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变得更加自私。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机制是,学习西方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理性经济人假设,并将其内化为自身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变成自身的一种价值观[6]。在“利益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基础逻辑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德本财末”“以义为利”,这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违背,从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育之路的建设,同时也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原则相违背。
事实上,自引进和应用经济学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有学者在一直思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关系问题[4]。自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构建我国现代经济学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部分经济学学者们开始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探寻内容素材,为当代经济学科建设提供基础。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共同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出现了“许多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7],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难题的解决思路都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让学者们意识到根植于经济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本土化、自主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必要性。在“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世纪大讨论中,不少学者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视为创建中国经济学的三个“根”之一[4]。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指导理论。为此学者们深入挖掘我国几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其中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智慧和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国家层面上构建起中国理论与国际学界平等对话的能力和地位,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而不倒。为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学教育是目前高校经济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方向,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经济管理实践,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本土性、原创性的经济管理新理论和新思想。
(二) 重要性——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中国本土的经济学体系要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构建起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理论体系,在指导实践的同时挖掘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提炼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理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而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不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还在于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突出其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经济思想服务于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塑当前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持下的经济学是“经世济民”学科,体现了经济学专业的基本立场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价值[8]。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经济学科的教学与改革建设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优秀人才。具体来看,其一,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引导高校大学生构建经济学知识架构,达成课程知识目标,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实现经济学基础原理和现实实践的结合、运用与创新。其二,引导学生“三观”价值建设。在“信息茧房”大困境之下,大学生通过网络对有益信息的吸收和学习往往是零散、碎片化的,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信息判断和分析能力较弱,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在这种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方针思想的认识,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与价值塑造”,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守经世济民的发展初心和信念,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道路充满自信。其三,增强学生专业素养。结合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案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系统的经济分析思维,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世济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