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与策略重构

作者: 陈鹏 吴佳欣 莫善茵

摘  要: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开展专业伦理教育,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专业伦理责任认知、培养职业从教信念、专业情怀和职业认同感。新时代针对师范生专业培养中伦理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应立足本土,构建标准化的专业伦理课程体系、融合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方式、形成伦理型教师共同体、加大实践指导和仪式教育等措施促进师范生的专业伦理教育,为师范生的专业伦理素养的养成提供知识基础。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中国式;结构性缺失;策略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167-05

Abstract: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their professional teaching beliefs, professional feelings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e new era, in view of the lack of the structure of ethics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normal students, we should base ourselves on the native land,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We should construct a standardized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e case teaching and simulated teaching methods, form an ethical teacher community, strengthen practical guidance and ritual education, etc. to provide the knowledge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accomplishment of normal students.

Keywords: normal studen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hinese style; structural deficiency; strategy refactoring

教师的职前培养,可称为师范生的培养也可称为“准教师”的培养,是师范生从教前的培养活动的总称,既包括师范生常规的课堂教学,也包括实习试教环节。师范教育侧重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育,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三笔一画”技能,培养成为“会教、善教、乐教”的未来教师。用人单位因编制限制和教师配置问题,更希望招聘到能快速胜任各科教学任务、有效处理各项工作任务的“多面手”型教师。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培养单位,作为专项“产品”的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愈趋功利化主义的方向,忽视对师范生的专业伦理教育的培养,弱化教师的职业选择、价值取向、情感培养和职业认同等。为解决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呼吁更多教育群体关注对师范生的专业伦理教育主体性的回归,从师范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推进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  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  培养职业从教的教育情怀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师范生除了要接受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接受专业的伦理教育,了解课堂内外的行为准则。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的培养,可以增强其未来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更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1]。国内开设的教师专业伦理课程主要探讨师德规范、教师幸福论、公正论、仁慈论和义务论等内容,特别是涉及的义务论中,要让师范生懂得,选择了该职业,应该有一种“义务心”,要培养其对“义务的敬重心”,从内心对义务产生敬重和推崇。这种发自内心对义务的敬重之情,不同于其他外在因素引起的情感,它是不受外界影响,而是自我理性概念的外化[2]。专业化的技能教育和伦理教育相结合不仅能让师范生成为“专才”,也能逐渐唤醒其对从教义务的敬重心,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情怀和教育信念,形成职业从教的价值取向。

(二)  促进职业情感的认同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关键内容,影响着教师职业情感的养成。教师面对的是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发展施加影响,促进学生社会化。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涵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也会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施加社会化的影响行为能否被学生所接纳。当下师范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在师范生专业化的培训过程中,掌握专业伦理知识,习得处理与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等不同利益群体的伦理关系,化解教学中的伦理困境,对其个人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位初任教师若恰当地处理各类教学伦理困境,能获得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的认可,又能在众多新任教师中脱颖而出,也能促进其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认同。专业伦理教育作为师范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与核心部分,专业化的理论引导与实践的培育,有利于教育理念和职业理念信仰的凝聚,也有利于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和认同。

(三)  形成专业化的伦理素养

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形成,需要专业伦理知识的支撑。师范生对专业伦理知识的汲取主要以专业伦理课程为载体,这些专业伦理知识并非是简单的教学理论知识,也非教师既有的教育经验,而是有情感有温度的,渗透着教师情感、关爱与教学机智的知识。通过开展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既有助于其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有助于其获得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更有助于其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对提升教师职业地位,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教师在享有课堂教学自主性的过程中,更应具备专业素养,并按规范行使权力。师范生未来服务对象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对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更需要高校管理者重视师范生的专业伦理教育。

二  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  重技能课程,轻伦理知识的传授

教学活动具有育人的特性,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它为培养学生获取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而提供实践支持。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生习得未来职业角色和预测职业生活伦理道德问题的集中体现,师范生形成专业的伦理品格、伦理素养和伦理敏感性,需要对其开展系统性的伦理教学,并形成一种专业素养[3]。然而,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的培养或是在德育类、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类课程中有少许涉及,未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多数高校对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视仅停留于观念层次,未形成可行的举措,使得专业伦理教育处于被淡化或忽视的窘况[4]。因教学偏重于实践层面,以至于在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偏重实用性和技能性的课程,而忽视专业伦理的课程,致使教师教学的“天平”出现了倾斜现象。多数教师教育课程仅围绕教师职责和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展开,对教师职业的选择、从教动机、未来的从教自信力、专业情感及超越功利职业奉献精神的传授涉及较少,师范生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偏低,没有真正领悟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追求。

(二)  重功利性的科研,轻专业伦理知识的养成

培养卓越的师范生,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选择、价值取向、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的养成。然而,“目前的职称晋升、考评等方面多注重科研,多数教师为了个人的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关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老旧刻板,影响着师范生的培养质量”[5]。同时,近年来多数承担师范生培养的地方院校都在转型发展,缩减师范专业办学规模,引入的具备教师专业伦理知识背景的师资较少。教师教学科研多集中于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对专业伦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少,也未形成一定的研究共同体,更加剧了师范生伦理教育的困境。“教师必须从功利性的知识型存在转变为一种道德性的伦理型存在,充分准备并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道德和伦理需求”[6]。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学的重心多集中在技能和技艺的培养上,忽视了对教学伦理知识的讨论,也无法在实践教学中做出指导和专业伦理的融入。

(三)  教育实践深入度不够,缺乏专业伦理教育指导

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所占比重严重不足,在实施环节中也存在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在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地位,师范生通过听课、教研和自我实践后的反思等过程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习得,这个过程也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作为一名准教师踏上了讲台,要面对各类复杂的社会关系。师范生通过进入教育现场,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教育伦理情景,观察和践行专业伦理,不断提升识别、判断和选择责任行为的能力,并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师范生因教学安排等因素制约真正融入班级教学现场的机会少之又少,直接影响师范生通过观察课堂教学、跟班学习等教学活动领悟教学伦理的效果,导致师范生初入职场后对教育伦理问题的不知所措。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的专业伦理教育的指导,致使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过程中对于专业伦理的理解学习还仅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相关教材和课堂,无法从专业角度理解伦理实践与自身行为之间的关系,难以真正树立起对伦理实践的正确认知。

(四)  缺乏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割裂专业伦理教育一体化理念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和学校管理者等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时,基本上都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而规范更多的是一种“底线式”的要求,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指导。随着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制定用于协调教师各种伦理关系的教师专业伦理准则显得极为重要。当前教师专业伦理的培养多集中在职后,针对职前的专业伦理教育较为匮乏,割裂专业伦理教育一体化理念,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职前与职后培养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不应该将其二者割裂开来,或者只偏重某一方。师范生专业情感和教育信念的培养是形成职业从教意志和践行专业伦理行为的基础,从教意志和践行专业伦理行为也会促进教师专业情感和教育信念的形成,共同推动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发展。由于当前对与师范生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存在多种误区,如认为专业伦理教育应置于职后培养环节,而未纳入到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割裂了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一体化理念。

三  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的策略重建

培养专业化的伦理素养将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从教动机和从教意愿,并引领教师走向职业幸福之路[7]。作为教师教育者,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构建“中国式专业伦理课程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实操,融合案例和模拟教学方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培养“伦理型教师共同体”,在理念上应“加大实践指导和仪式教育”进而将师范生专业伦理教育落实到位。

(一)  立足本土:构建中国式专业伦理课程体系

如今开展师范生培养的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专业伦理课程体系放在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到半数的师范高校开展伦理课程。从学生层面看,专业伦理课程可以让其能系统地认识到教师的真正含义;从社会层面看,可以将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培养成为学校期待的“万能手”,而不是缺失专业伦理课程培训的“半成品”,它应成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要组成部分,并加以关注。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国家陆续出台有关师范生职业标准及同步推进专业伦理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好标准化的专业伦理课程体系措施。立足于我国的现实需要,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式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伦理反思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水平的提升。师范生培养院校应基于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和学校本土特色设置课程体系,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具有该校特色的与伦理反思的教学理念,为未来专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设计“专业伦理”课程中,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应注重本土化中国式的探索,应更多地关注教师权利、教师责任和教师义务,加强有关专业伦理课程教材建设等,逐步形成本土化的基于“专业伦理”标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管理者也要担负起营造校园伦理氛围和形成专业伦理一体化的培养理念,在提升培养质量的同时,加强管理过程的道德性和师范生品德教育与信念教育。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将面临着诸如处理与学生、家长、领导及同事等利益群体的关系,而专业伦理素养的习得,可以为其在处理利益群体的关系问题方面带来积极的效果,也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从教意愿。而教师的从教意愿和从教动机,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集中呈现在职业认同感上[8]。理念的形成需要“物化”的载体来呈现,可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和培养制度等教学中的隐性载体促进师范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健康人格,提高职业的认可度,激发师范生的工作热情,增强其长期从教的职业信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