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提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
作者: 滕玉成摘 要:高校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是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而“中国式”正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有力的抓手。为此,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在全面理解“中国式”内涵的基础上,深度凝练课程蕴含的“中国式”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设计实施思政育人目标隐入专业教学目标、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点、思政案例并入专业案例与思政情境引入教学全过程的“四项深度融合”教学,深度提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式;专业教学;教学改革;社科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184-05
Abstract: How to further enhance the fu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social scienc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on the existing basis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 and "Chinese-style" is an effective platform and powerful crux. For this purpose, tak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hinese-style" curriculum deeply condensed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style". We design and implement "four deep integration" teaching, inclu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embedded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goa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ca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e can deeply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social science majors.
Keyword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ese-style; professional teaching; educational reform; social science majors
高校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且关键的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经过多方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是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拓建一个有效的平台、挖掘一个有力的抓手。而“中国式”正具备如此优势,所以,可从全面理解“中国式”的内涵、深度凝练课程蕴含的“中国式”元素与精心设计实施“四项深度融合”教学三个方面,以笔者几乎从零开始建设了二十多年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探究如何深度提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的访谈表明,尽管几乎所有专业课程教师都注意到应加强课程思政,部分教师也认真设计和实施了课程思政,有的课程还获得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但从实施效果看,除了部分课程之外,多数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效果不太理想,特别是一些课程思政优势先天较强的专业课程,也由于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课程思政优势。其中,一是多数学生特别强调,他们私下里将这些课程思政称为“生硬的”或“适得其反”的课程思政,“客气点说是可有可无”“难听点就是还不如没有”“因为特别生硬,反而有反作用”。二是接受访谈的四位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都谈到,教师们对如何融合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还有些疑虑,除了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能力方面的原因外,尤其觉得缺少一个使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二者融合的有效工具,而这恰是造成二者融合度不高,常常陷于“两张皮”或生拉硬扯或干脆放弃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查询知网文献可知,现有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众多,涉及到了课程思政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实践总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相向而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下的某门课程思政建设,大数据、数字时代等背景下的某门课程思政完善,课程思政的价值、功能,以及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确认,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索,案例设计、应用,等等。其中,对中国式与课程思政,截至2024年3月20日仅有7篇学术期刊论文,包括体育课程2篇[1]及智能制造[2]、艺术教育、羽毛球、翻译专业和高职英语[3]各一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表明,一方面,它们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具体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这些文献缺乏围绕课程蕴含的“中国式”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使用,深度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度的研究,而该“中国式”课程思政元素正是影响乃至左右大部分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度的有效平台和有力抓手。
为此,应以“中国式”课程思政元素为深度提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度的有效平台和有力抓手,既可以深化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又可以改进社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持续提升二者的融合度。但鉴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如理工类、人文类、社科类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且除了中医等国粹外,“中国式”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说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更富含“中国式”课程思政资源,笔者即以所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探索社科类专业课程以“中国式”课程思政元素为平台和抓手,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深度提升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
二 把握前提——全面理解“中国式”的内涵
对“中国式”一词的使用,不仅时间比较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些期刊杂志上就已出现,而且语义色彩多重,中性、褒义、贬义并存,但多数是在褒义上使用[4],并广泛用于学术研究、文学艺术、新闻报道和调侃吐槽等。其中,在褒义语境中使用的、最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首推“中国式现代化”等包含的“中国式”内容。在本研究中,关于“中国式”的内涵,根据党的领导人讲话精神和文件、报告、法规等,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并把握: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二是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代表。
对中国式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6]。
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指的是内源于中国历史与当代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认知,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形成的整体。它需要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深入开展中国研究,是观察、理解、解释和叙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以此观照全人类发展与治理的产物[7]。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映和知识结晶[8],社会科学本土化已经从学术问题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9]。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5]。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使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为中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对笔者从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中国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即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需说明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本与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结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本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和生态观等,规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本位、价值内容、价值取向和价值效用[10]。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同样适用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三 夯实基础——深度凝练课程蕴含的“中国式”课程思政元素
尽管不同的社科类专业课程蕴含的“中国式”课程思政资源有所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一方面,“中国式”课程思政资源约占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数量的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两个方面,且与课程的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甚至有的课程思政元素本身就是课程的知识点,课程思政先天优势明显。另一方面,鉴于如上所述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本与源”与“认识结晶”的关系,社科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有时很难分清该属于中国式现代化,还是该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或者说是既属于中国式现代化,也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当然,从课程教学的角度,也没有必要分清楚它们到底应该属于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下面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挖掘、提炼其蕴含的“中国式”课程思政资源为例做具体探索。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可分为3篇、13章,即上篇的导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演进、公共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管理;中篇的公共部门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职位评价与胜任力,公共部门人员分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甄选与录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与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职业生涯管理;下篇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管理。每一章都蕴含丰富的“中国式”课程思政资源,且互有交叉,经过细致的挖掘、凝练,可分为31项“中国式”课程思政元素,涉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5个方面。为保证权威性,均按党的二十大报告统一、规范。
(一)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