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吴明永 向楠摘 要:思政课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是当前思政课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其生成过程大致经历从主观期待到主动参与、从需求满足到主体认同、从实践转化到主体发展三个阶段。然而,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存在着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性、教师综合素质不均及大学生需求不足等困境。通过分析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和困境,进而得出具体提升路径。首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供需双方的深度融合;其次,思政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提升供给质量;最后,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关键词:思政课;大学生;生成逻辑;生成困境;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189-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houlders the mission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and aim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Enhancing the sense of attain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its generation process has roughly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from subjective expectation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demand fulfillment to 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from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to subjectiv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generation of the sense of attain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uffer from the dilemmas of uneven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insufficient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realism in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lack of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logic and dilemma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sense of attainment, a specific path of enhancement is drawn. Firstly,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upply. Secondl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consciously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nd lastly, enri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enhanc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so as to promote the sense of attai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generation logic; generation dilemma; enhancement path
“获得感主要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而真正获得某些实际的利益并由此在心理上或精神上产生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1]”见之于思政课来说,思政课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通过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正面感受,这种感受涵盖知识层面的理解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共鸣、行为层面的外化接纳。理清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困境,才能把准“如何增强获得感”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源于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双向契合,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大学生的主观期待和客观需求,进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有机融合,化解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推动思政课从“整体化”向“精准化”转变,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一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一) 生成起点:从主观期待到主动参与
主观期待作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活动在心理或认知层面所持有的对“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效用的期待,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节点。在参与和体验思政课教学过程之前,学生即已形成对教育内容等要素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对“教育内容是什么”“它能带来什么”的心理预设,其直接决定学生对教育内容的主观感知与体验。“‘获得感’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主体在改革发展中要有实际的‘获得’,其落脚点在情绪反应的‘感’上。[2]”当主观期待与实际获得在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达到一致,甚至远超预期时,学生的获得感将愈发强烈。
主动参与是推动思政课获得感向更高层次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涉及行为层面的积极投入和精神层面的深度参与,这既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理论学习、价值引领、实践培育等教学活动,也反映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客观成果、情感体验及认知共鸣。获得感并非凭空产生,亦非思政课教师单方面赐予,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所自然形成。例如,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越高,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便越充分,从而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理解与认同。反之,若学生仅将思政课视为获得绩点或学分的工具,则难以与教学活动形成情感共鸣,亦无法产生真正的获得感。
(二) 形成阶段:从需求满足到主体认同
需求满足是思政课教学活动对学生主观期待和需求的反馈,而学生需求的满足是其生成获得感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活动及内容的期待,实际上源自其个人需求,客观需求塑造了他们的心理预期。例如,当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就业择业和升学发展等方面有需求时,他们自然会对获得相关的思想信息产生期待。在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若学生的心理预期与实际获得之间的差异越小,则表明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
主体认同的具体表现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主观上接纳并认可思政课教学活动,产生积极认同的态度;其次,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并以其为指导,转变自身固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这一过程不仅标志着学生的需求得到高度满足,而且意味着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了认同感、满足感、愉悦感,实现了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获得感和实际结果获得感的有机统一,也实现了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有机融合,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也由此形成。
(三) 升华阶段:从实践转化到主体发展
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并非静止且单向的,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态势。在需求满足与主体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实践的转化。“教育对象在对已获得的精神利益进行转化运用中不仅可以确证、肯定与升华已有的获得感,同时还会产生新的获得感”[3]。这一不断生成和深化的过程,为教育对象在新阶段上继续生成“获得感”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并最终促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思政课获得感的最终价值旨归在于利用学生所获得的实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推动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自我发展是一个价值实现、潜力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政课获得感逐渐升华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仅持续地创造个人价值,还积极地贡献社会价值,最终向实现自身理想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困境
(一) 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
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本质上是对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传递与交融。个人与集体均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理论唯有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方能焕发出其强大活力[4]。同样地,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与现实生活这一肥沃土壤。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使命在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教学内容常侧重于高屋建瓴的理论体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课教师往往扮演教学和科研双重角色,其固有的研究思维方式与学术话语体系可能不自觉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然而,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它不仅要恪守课程的价值内核,更应契合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过度理论化、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往往显得生涩乏味,若与现实生活脱节,则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进而影响获得感的生成。其次,思政课作为传播党的先进理论与理想信念的重要阵地,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但对于当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和矛盾,思政课未能给予及时回应与解答,导致其在日常生活和思想层面缺乏有效引导。最后,当前思政课设置机制中存在重复现象。许多课程在中学、高中、本科阶段重复出现,而相关部门在课程设置与内容上缺乏必要的梳理与整合,导致学生在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
(二) 思政课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在技术革新与思想融合的推动下,教育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然而,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水平上呈现出显著差异,部分学校或教师紧跟技术前沿,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目前主要有两种考察方式,一种是闭卷考试,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另一种是开卷考试,又容易造成学生忽视平时课堂学习。[5]”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清晰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却无法有效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自身困惑的能力。其次,授课方式传统。当前,思政课授课方式多以理论灌输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独奏”,而学生处于被动和游离状态中,难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课外实践的忽视也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阻碍了深层次获得感的生成。最后,数字化教学应用程度不高。尽管数字化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性导致教师在应对教学评估、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多重压力时,难以充分投入到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中。
(三) 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先进理论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引导者,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感的最终形成。然而,当前教师队伍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不够坚定,这导致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不足,对相关理论体系的把握不够深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类教育者往往表现出措辞模糊不清、讲解浮于表面的现象,甚至可能传播错误的观念,严重损害了思政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度不够。思政课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更需要在生活中与学生建立深厚联系,应当更加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感染学生。但目前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支持、鼓励、交流严重缺乏,这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最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语言代沟”。面对一些新兴事物,特别是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年龄、思维习惯等原因,对新兴事物的关注不够,仍习惯使用传统、抽象化、教条化的话语表达,固守原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继而错失了与大学生深入交流、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宝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