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 郭敏 焦树强 闫柏军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0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一/三/三/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助力冶金工程人才培养”(JG2021Z08);北京科技大学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冶金工程学研究方法”(KC2022QYW02)

第一作者简介:郭敏(196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冶金工程。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09

摘  要:在“双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冶金物理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专业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各大高校都己积累一些课程思政实践的经验,但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旧突出。针对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分别从思政教育目标、思政元素挖掘设计与融入、教育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索,构建“一/三/三/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目标。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冶金物理化学;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40-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eaching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ho are excellent in morality and learning, and have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hink about and solve. At present, all universities have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the curriculum, but th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 are still promin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ining desig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l, an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One/three/three/three" course was construct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gether.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自2014年课程思政这一综合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以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步从上海推广到全国,各高校获取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1-2]、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极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3-4]。

作为冶金工程专业必修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的发展也是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缩影,见证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优良的传统。其教学内容以逻辑思维引导与教育为基础,再融合人文性较强的思政教育,能够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做到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另外,冶金物理化学以深邃厚重的历史底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洞悉冶金工程的科学思维、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潜移默化的人文理念,以及引领冶金工程的基础作用,为该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思政教育的素材,形成了冶金物理化学课程鲜明的教学特色[5-6]。

因此,如何将冶金物理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专业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7-10]。2014年,上海高校最早尝试解决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间的孤岛问题,从课堂教学切入,将相关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了任课教师课堂直接育人的成效。目前,各大高校都积累了一些课程思政实践的经验,但“课程思政全覆盖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思政目标和成效不够明晰,思政建设碎片化”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9]。

为探索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与教学模式,针对该课程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分别从思政教育目标、思政元素挖掘设计与融入、教育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索,构建了“一/三/三/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即一个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基础、强能力和重创新的融合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三层次冶金新工科人才),三个课堂教学理念(以识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感人),三个思政融入层次(著名实业家、著名科学家、中国制造),三个思政教学维度(课堂讲授、翻转课堂、视频教学),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目标[3]。

一  教育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以下将从思政教育目标、教学队伍建设、思政元素设计与融入、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阐述拟解决的主要教育教学问题。

(一)  课程教学目标不完善,思政目标不明确

作为冶金工程专业必修课的冶金物理化学是一门着重介绍冶金物理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在冶金过程中应用的专业基础课[10]。一直以来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冶金物理化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冶金热力学、动力学基本的概念、原理及研究方法;学会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和解决冶金物理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让学生掌握“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冶金物理化学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的方法,并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冶金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原有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未能完全落实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

(二)  教学中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未能实现“专业教学”与“科学立德育人”紧密结合

课程思政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基本的“加法阶段”,机械地将思政与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讲授;中级阶段(融合阶段)通过简单的穿插方式将思政融于课程;高级阶段(化合阶段)通过“化合作用”让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碰撞出火花,产生良好的效果。历年的冶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经验表明,尽管任课教师也会花费5~10分钟结合时政热点拓展学生知识面,但对于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不能充分挖掘从而不能实现“专业教学”与“立德育人”紧密结合,即并不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未能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立德育人”的有机融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课堂几分钟时间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应用,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  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急需更新和完善

互联网和新媒体是伴随着当代大学生成长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形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才的培养需求。在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相应思政教育学习[12];如何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理解和认同教学设计中的思政元素,锻炼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增强其科技强国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未能关注学生平时的思政素养、学习素养的评定,课程考核体系需要更新与完善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适当地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能加快课程思政改革的进程。然而,冶金物理化学目前的课程考核主要是期末成绩考核与平时作业成绩两部分组成。尽管充分考虑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未能注重平时的思政素养、学习素养的评定。因此,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考核体系需要更新与完善。

二  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教育教学问题,本论文拟开发设计“一/三/三/三”模式,构建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一)  确立三层次教学新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于“大思政”教学改革精神,通过建立“掌握基本知识-开拓创新能力-担当社会责任”三层次课程教学目标,强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措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科学育人成为专业教育的落脚点[13]。第一层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关于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研究方法,并应用于冶金过程的实际问题。第二层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的方法,并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冶金过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增加的第三层次教学目标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具备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等,树立“钢铁强国、科教兴邦”的信念,提升学生“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

(二)  有效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三个层次的思政融入,保证思政和专业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于丰富和鲜活的思政元素。我们可以从冶金专业学科背景寻找典型的人物和事例,如在讲解奥氏体不锈钢冶炼相关内容时介绍魏寿昆院士,在讲课溶液模型相关部分时介绍周国治院士等中国学者。传承魏寿昆、周国治等老一辈学术大师的以“教书育人、钢铁报国、求实鼎新、勇攀高峰”为内核的“钢魂”精神品质,积极弘扬以“爱国、崇实、拼搏、奉献” 为内核的“钢铁摇篮”文化,引导学生树牢“钢铁强国梦、人生大舞台”的人生理想。另外,在所有20余位对冶金物理化学有重大贡献的学者中,部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让学生从这些巨人的生平故事及对世界物理化学领域的贡献事迹的学习中获取更多正能量,激励学生学习冶金物理化学的热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