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高校垃圾分类教育体系建设与优化

作者: 张贵祥 闫昱霖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校政产学研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2204)

第一作者简介:张贵祥(1965-),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12

摘  要:垃圾分类进入高等教育课堂,提升大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专业技能,对于培养生态环境技术与管理人才、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双碳”目标下高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工作的迫切背景,通过对现有高校实施垃圾分类教育的实践和问题总结,提出高校应当在传统校政企合作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重视实习和实践,重视习惯养成,建立“立体-双向-多过程”的垃圾分类教育体系,为现阶段高校推动垃圾分类教育体系的优化,实现低碳生态校园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垃圾分类;碳达峰;碳中和;高等院校;垃圾治理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52-04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to higher education class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rati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double carbon". Based on the urgent backgroun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oal of "dual carb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and problem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in exis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xtend and expand on the basis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raditional schools and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 two-way - multi-process"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system. It provides practical policy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system and realize ecological campus.

Keywords: garbage sorting;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system of waste management

随着“双碳”愿景的提出,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要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上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已经是现阶段发展的共识。垃圾分类涉及到人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和重视的“关键小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是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1]。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高校作为科研主力军和科技创新推动者,承担着为“双碳”战略提供专业智力支撑和技术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2]。大学生是垃圾分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推动未来垃圾分类技术和管理提升的潜在人才,发挥高等教育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先锋作用,是培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次人才的时代诉求[3]。

一  “双碳”目标下高校垃圾分类教育的迫切性

(一)  垃圾分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双碳”目标不仅要求生产端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资源利用率提高和经济绿色循环发展,同时也要求消费者和民众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这是一场全社会由生产到生活的变革,垃圾分类也是这场变革中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有效降低了垃圾处理的能耗、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和垃圾利用率,推行垃圾分类治理,对垃圾进行“三化四分”处理,对绿色低碳发展极为重要。“三化”是指垃圾减量化、垃圾资源化和垃圾无害化,“四分”是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减量化可以从根源上减少垃圾产生,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生活的直接表现。垃圾资源化使得垃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垃圾无害化是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最大程度上减少垃圾污染,减少人类生活对环境的影响。垃圾分类由一开始只是特定部门特定城市进行试点,到现在多部门协同,城市与乡村联动分类治理,再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提出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基本已经从实践走向制度化,也意味着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和社会,不仅要更加关注垃圾分类治理,更要积极参与到其中,成为垃圾分类治理的践行者和守护者。

(二)  高校垃圾分类教育是社会推广的重要基础

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这其中包括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作为个体的居民,以及作为管理和监督者的政府部门。无论是企业决策者,政府管理人员还是居民个人,决定其垃圾分类参与程度、参与质量和治理水平的,本质上是每个人对垃圾分类意识的提升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而这些,仅仅通过社会宣传和制度保障是不够的,应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教育的广化、深化和细化,而在这其中,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4]。

高校既是垃圾分类的直接参与者——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内部涵盖不同教育和生活部门,每日生产数量可观的垃圾,推行校园垃圾分类制度是重要且必须的;高校也是垃圾分类的间接推动者——输出的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向社会方方面面,这其中有从事垃圾分类管理的政府人员,也有从事资源再利用和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更多地人作为高素质公民的代表者,直接在生活中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这些人员对垃圾分类治理的认识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和管理工作的成败。从这一层面看,在高校推行垃圾分类教育,既可以直接推动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培养一大批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青年人才,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筑牢人才基础。

(三)  大学生垃圾分类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垃圾分类最早在社区和相关产业中推行,在校大学生接触较少,校园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之后,部分学生开始逐步了解垃圾分类的要求和意义,也逐渐培养起垃圾分类的意识,但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并不关心也很少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基于校园集体生活的特殊性,宿舍不具备居家垃圾处理的条件,绝大多数同学是将垃圾直接堆放投掷,无法完成分类工作。更有甚者,为图方便将吃剩下的或过期的食物直接掷入卫生间或者洗漱房下水管道,造成下水管道堵塞,增加清洁和管理负担。另一方面,意识与认知不同,前者仅仅是开始对垃圾分类有了解,并且这种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一部分具备垃圾分类良好意识的学生,尽管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知道如何分类,但关于垃圾分类技术和产业层面的知识,很难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四)  高校垃圾分类教育与培训较为缺乏

垃圾分类既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也涉及到经济产业和社会制度等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也根植于实践之中,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需要具体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仅凭借宣传和自我学习还远远不够,多项研究表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项目对学生产生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5-6]。目前高校关于垃圾分类治理教育还较为缺乏,很大一部分高校仅仅是在校园中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点和相关介绍栏,对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更没有设置相关课程或实践活动,学校没有推出明确的垃圾分类政策,学生也没有得到清晰的垃圾分类指导。部分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高校,也存在教育内容过于简单浅显,师生缺乏参与等问题。学校层面如果缺乏理论方面的课程指导,学生对于垃圾分类治理的认知就无法提升到相应高度,而进一步对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参与和研究更无从谈起。因此,现阶段高校制定科学的垃圾分类教育体系,尽快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既迫切又重要,值得引起更多地关注。要把高校打造成垃圾分类教育和习惯养成的高地。

二  高校垃圾分类教育的实践与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正在推进。许多高校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实践工作。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推出了“学校垃圾分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参与。西南财经大学在学生宿舍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实践,设置了六种垃圾桶,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的技能。此外,也有一些高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复旦大学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垃圾分类专题,并在入学考试中加入相关试题,提高学生重视程度。上海师范大学开展新生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开设垃圾分类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推进“劳动创造幸福”实践教育。部分高校也开始联合企业、政府开展多元化教育培训,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华京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与绿色发展产学研基地。更多的高校通过设立志愿者活动来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和感性认知。

通过对现有高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的分析,发现目前垃圾分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  垃圾分类教育主体缺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垃圾分类教育应当是以高校为主导,联合多方教育力量(包括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共同搭建教育平台。但目前来看,高校自身教育资源紧张,无法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进行垃圾分类教育,使得垃圾分类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高校与政企联系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且专业的社会教育,学生无法感知垃圾分类管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完善过程,也不能深入了解垃圾分类治理后期的技术处理,产业发展等深层次知识内容。

(二)  垃圾分类教育过分侧重感性教育,缺乏理性知识输出

目前各大高校垃圾分类活动所采取的主要教育方式包括:嵌入入学教育体系,以“开学第一课”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介绍;嵌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假期或休息日开展垃圾分类相关实践活动;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和推广等。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方式更偏向于提升意识的感性教育,缺乏相应科学化、理论化的教育课程,大多数学生无法接触垃圾分类的最新技术和政策,仅凭感性认知,无论是对垃圾分类治理政策的认可度还是未来作为高质素人才的技术贡献性,都很难有质的提升。目前较多研究发现,对于专业知识和相关行为的关联度要比一般化、大众化的环保知识高,因此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必须实现专门化、特殊化、理论化[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