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匡翠林 李海峰 蔡昌盛摘 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来实现,而导师能力的提升也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该研究分析导师能力提升的困境,构建针对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能力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导师能力提升路径。这些路径包括创新导师遴选机制、提高导师立德树人实效性、建立高效的导师培训机制以及构建跨学科导师交流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期望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层次创新人才;导师能力;能力提升路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71-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is reliant on excellent postgraduate tutors, and improving the tutor's ability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tutor ability improvement, builds a tutor ability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in engineer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utor ability improvement. These methods include innovating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of tut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utor's moral cultivation, establishing an efficient tutor training mechanism, and build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tutor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ese measures,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guidance ability of tutors,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tutors; ability improvement path;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当前,我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背景十分明显[1]。首先是经济发展需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高层次创新人才可以在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科技竞争需要,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领先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在重要科技领域中取得领先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和地位。再者是人才结构调整需要,我国人口结构正逐渐老龄化,劳动力数量减少,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来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还有就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我国已经制定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等战略,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因此,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十分迫切,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而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创新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所以,导师自身具备的能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密切关联的。但在面向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需求,目前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境[3-4]。本研究立足我国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目前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方面面临的困境,深入开展导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包括分析当前导师能力提升面临的难题,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能力体系,制定有效的能力提升策略,以期提高导师指导水平,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 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困境分析
研究生导师能力是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总和。这些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学术研究能力、教学能力、指导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5]。研究生导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保证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导师需要引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如果导师自身的能力水平不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研究生。因此,提升导师的能力水平是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是促进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是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导师能力提升可以帮助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但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在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3-4],主要体现如下:①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单一。一些导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方法,比如讲授理论、指导实验、撰写论文等,而缺乏更多的创新和拓展。这些单一的培养手段,可能会限制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②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有些导师在科研实践中,往往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③导师缺乏系统化的培训。虽然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都会为导师提供一些培训和交流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④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交叉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创新性研究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团队协作完成。然而,有些导师缺乏跨学科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给研究生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限制。⑤立德树人成效不佳。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立德树人制度,但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无法很好地履行师德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双重角色,导致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受到影响。⑥导师能力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化。目前研究生导师评价主要以论文和项目数量为主要指标,而忽略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水平、团队管理、立德树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导致一些导师只注重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忽略了对研究生的全面指导。
二 面向培养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导师能力体系构建
(一) 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
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通常是指在工程、科技等领域中具有卓越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其具体的概念内涵体现在学术、技术、创新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在学术水平方面,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能够深入掌握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并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某一领域的实验技术和工程设计技术,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技能完成高难度的工程任务和科学研究。在创新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挑战时,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在实践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合作中有效地协调各种资源,推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顺利开展。
(二)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导师能力体系构建
为了有效地培养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构建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导师能力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在立德树人方面,研究生导师应该注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6],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深入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研究和实践操作。此外,导师还需要具备领域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及时引导学生跟进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在人际交往方面,导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同时能够协调团队内部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团队氛围。在创新能力方面,导师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并能够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在教育理念方面,导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在构建导师能力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工科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有效的学术合作和团队合作机制,为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 面向培养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导师能力提升路径
(一) 推进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创新
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是保证研究生导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和能力提升。首先是评选标准单一,大多数高校对导师的评价主要依据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硬性指标,忽视了导师的指导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师风师德等软性指标。同时缺乏差异化评价,导致优秀的导师难以得到更好的资源和支持,从而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和潜力。其次,由于导师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的差异,高校内部导师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一些导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需要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标准,不能再以学术成就、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唯一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教学成果、学生评价、社会服务等因素,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时,可依据学科特点引入多元化的导师遴选模式,如专家推荐、学科评审、竞争性评选等。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动态调整机制。传统的导师聘任和退出机制通常是静态的,即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一次性聘任或退出,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出现导师与学科发展不匹配、导师工作表现下降等情况。因此,动态调整机制需要根据导师的表现情况及时调整聘任、评价和退出等方面,实现导师队伍的优化,以确保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二) 提高新时代导师立德树人实效性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和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人们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其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质,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情怀,既有人文关怀,又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立德树人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涉及个人道德、职业操守、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然而,目前导师在提升立德树人能力方面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7]。首先是不同导师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导致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也不同,有些导师可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导师可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导师需要承担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重工作任务,时间非常紧张,这就导致他们可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再者导师在实践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说教”,而忽略了更为有效的引导和示范。再有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成效难以通过简单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来衡量。这就给导师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导师可能因此缺乏对自身工作的反思和改进动力,或者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不管不问”“随便带带”等。
在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要求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升新时代导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有效举措包括:第一,健全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首先,建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明确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其纳入高校办学宗旨中,并通过编写立德树人教育指南、召开研讨会等方式,推广这一理念。其次,建立科学的导师评价体系,对导师的师德表现进行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反馈,并将评价结果与导师的聘任、晋升等挂钩。再者,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对在立德树人方面表现突出的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更加用心、认真。第二,强化研究生导师在师德建设中的责任意识。一方面可通过培训、研讨、座谈等形式,提高导师的师德师风意识,让导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对研究生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导师职业道德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导师的行为准则和责任要求,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实行严格问责,并对良好师德表现的导师进行表彰奖励,以此来强化导师的师德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