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环境类研究生学术表达与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 张海涵 刘欢 黄廷林 刘素琴
摘 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环境类研究生教育旨在启发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系统地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学术表达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该文分析目前环境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研究生学术表达的多种因素,着重阐述如何通过学术表达能力培养课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期培养兼具学术表达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表达;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75-05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Environment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ims to inspir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ystematically solve complex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cademic expressio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graduate students, as well as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ademic expres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focuses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rough the training course of academic expression abil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academic express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expression;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等,最终反作用于人类,因此,坚持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关于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讲话,提出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对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境类研究生作为高水平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环保事业高速发展的核心人才力量。因此,为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地方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环境类研究生学术表达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输入优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列入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更是提出了研究生教育要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随着环境相关行业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环境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而学术表达能力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科研基础能力,是其展示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研究生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1]。同时,学术表达过程中所体现的科研问题的新颖性和研究手段的先进性也能够从侧面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环境类研究生的学术表达能力,促进学术表达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值得不断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 新时代背景下环境类研究生培养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战略发展离不开对高层次、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探索新知识,逐渐成为我国科技产业的核心人才力量。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双碳”战略的不断落实,我国环保产业也逐渐走向高水平发展,而环境类专业通常涉及到自然、技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能够掌握环境领域基本理论,运用工程技术手段,适应现代环境发展要求,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专业人才[2]。因此,环境类研究生是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的主力军。环境类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系统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现阶段,环境类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科研动力不足
研究生的科研态度主要取决于其内在和外在的科研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科研质量。科研动力越强,研究生科研热情越高,越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3]。目前,部分研究生之所以进行研究生学习是因为近年来就业压力过大,而不是对科研产生兴趣,从而导致研究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盲目追求科研数量,而忽略对科学本身的探索和创新。因此,高校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增加科研信心、提升科研能力,从而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二) 缺乏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而多年来灌输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造成大部分研究生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导致其不能自主地发现科学问题,无法做出创造性贡献[4]。因此,高校导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科研思路。在研究生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环境类学科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研究生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学习不同学科的学术前沿信息,拓展科研视野,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 缺乏导师指导
导师作为研究生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导师的有效指导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5]。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能够带给研究生更多的学术资源,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数量增加,部分教师带的研究生数量过多,不能对每位研究生进行充分指导[6]。因此,高校在引进高水平教师的同时,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等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及时充分的指导。
(四) 科研条件薄弱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与自身因素有关,还依赖于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环境类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各种仪器设备是科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受地方财政能力影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科研条件落后于部委属高校,如实验室仪器较少、过于陈旧、时常出现故障等,影响研究生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7]。因此,高校需要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研究生学术氛围,为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提供保障。
二 影响研究生学术表达的主要因素
学术表达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8]。通过学术表达能够培养环境类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文献查阅能力、图形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运用辩证、清晰的逻辑思维、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流畅的语言文字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或研究心得进行总结,最终通过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的形式加以呈现,完成知识传播、学术交流。然而,作为刚踏入科研阶段的新兵,研究生学术表达过程往往面临诸多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术规范意识
学术规范是构建健康学术环境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学术环境中,创新才能源源不断地驱动、维护和实现。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需要遵守严格的学术规范。规范的写作有助于提高科研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读性。然而,近年来,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多种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没有准确引用文献尊重他人成果、进行任何形式的造假、一稿多投等,这些行为严重破坏学风建设、扼杀创新活力、违背科学精神、浪费学术资源。此外,在学术论文投稿和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排版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量、单位、图、表、公式使用不符合要求等情况[9]。
(二) 文献查阅能力
科研选题是衡量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意义的重要依据。而有价值、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往往需要阅读积累相关领域大量文献,全面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和研究动态。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调查,一名科研人员花费在文献查阅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10]。面对大量文献资料,研究生需要仔细甄别、筛选、归纳、整理、对比和分析,避免重复他人已经做过的实验,浪费自己的时间。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可以分析其文章整体布局、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性、相关格式要求等。此外,合理运用文献也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理解分析文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写作思路等,有助于研究生掌握研究前沿、把握研究热点、明确研究问题、细化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然而,我国研究生往往查阅文献能力较弱,例如查找资料水平不高、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归纳总结不到位等。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研究生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越来越多,但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料在可信度、价值含量等方面往往不同。因此,提升研究生文献查阅能力是促进学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 图形制作能力
科研论文中往往存在文字与图形的结合。图形的使用能够简洁、清晰、直观地表达复杂的数据信息及作者的研究成果,也能够增加传播内容的趣味性。论文投稿过程中图片是否规范、美观、细致,将会极大影响编辑和审稿人对论文整体的感受。清晰、规范的插图能更直观地向读者展示科研成果;完整、明确的插图可以让读者快速把握论文整体框架;而生动、形象的插图可以瞬间吸引读者注意力,让人想一探究竟[1]。因此,优质的论文图片,往往体现出作者对待科研的严谨、认真、细心,从而提升该论文的可信度和整体质量。然而,目前研究生在图形制作上往往面临以下问题:格式不规范、图片不清晰、标注不统一和颜色线条区别度不高等。因此,环境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和图形制作能力,从而提高论文发表率,有效促进学术交流。
(四)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研究思想和观点的主要方式,其在论文撰写和口语表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影响论文质量的高低。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不当的语言表达则会让读者反复斟酌理解,甚至对内容产生曲解,从而影响学术思想的传播。然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由于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驾驭能力不足,往往出现摘要概括性差、逻辑层次不清晰、结构不系统严谨、语句不通顺和详略不得当等现象[11]。因此,研究生必须多读、多想、多写,培养自己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在写作中用专业、准确、精炼的语言体现思想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在口语表述过程中,相对文科生,环境类研究生往往难以把心中所想用专业、连贯、清晰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往往存在专业术语不熟悉、逻辑不清晰、说话不简洁、语速不恰当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口语表述过程不仅体现的是说话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专业知识熟悉程度、语言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研究生在组会交流、进展汇报、PPT答辩和学术报告等培养环节都离不开口语表述能力。综上,语言表达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必备的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