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IKAQ”结构视域下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及培养探究

作者: 孙秋红 张毅翔 金海波 刘艳

摘  要: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该文根据当今对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驱动人才发展的四个维度素养,对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理论原理、特征需求、存在问题、模式方法及实践效果等进行研究,为探索新发展阶段下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构建培养模式提供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55-04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and marching to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four dimensions of literacy that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mand for new engineering complex talents. The reserach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 needs, existing problems, modes and methods, practical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or new engineering compound talents. The study provide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for exploring the core quality and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new engineering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Keywords: core quality; the new engineering;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mode;new development stage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的时期,在新的阶段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坚定信心,加快发展,探索如何通过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储备顺应时代发展、思想政治立场坚定、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促进新工科学科建设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和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指示,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判断,指出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新论述。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1]。新工科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工程教育而提出来的,新工科的高等教育是强化科技能力,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重要体现,为实现人才培育、国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2017年2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即有北京理工大学的身影,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领域深入发展新工科,最终培养成适应新发展阶段未来新兴产业需要、满足新经济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后,正式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中国发展模式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和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想要高质量发展,实现大国崛起和复兴梦想,必须顺应人才发展要求,主动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展新工科在“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3]方面的作用,把握新机遇,谋得新发展。

一  以“IKAQ”结构探索组成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素养

新工科是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和新结构的有机结合。核心素养这一关键素养既反映个体需求,更反映社会需要,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是一种高级素养[4]。以“IKAQ”结构研究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是指衡量思政教育(Ideology)结构、知识(Knowledge)结构、能力(Ability)结构、素质(Quality)结构,以“IKAQ”结构为依据分析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特征,共同促进人才在思政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以此构建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通过教育和实践联系起来,最终作用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形成胜任未来科技工作的关键能力,实现人才终身和全面发展,全面推动社会进步。

(一)  优化思政教育结构,实现人才理想信念的强融合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5]。人才培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新工科学生更要注重培养理工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引领思想价值观念、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等价值观层面的塑造,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调整知识结构,实现人才知识储备的强融合

在响应“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的新形势下,新工科复合型人才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知识,还要掌握跨学科知识,注重知识的多维综合和前沿化,强调学科、专业的跨度及学科交叉与整合,开设综合性课程,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智慧教学对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拓展。在新兴工科的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和教学内容、在线开放课程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工程设计、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等内容培养、提升,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到创新应用知识的系统储备。

(三)  强化能力结构,实现人才能力协同的强融合

单一知识型的高等教育工程技术人才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在能力方面的提升需加强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强调人的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加强从学习向应用的迁移能力,提高观察探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分析推断能力、自主决策选择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不同领域的方法和手段在新的环境中提升相关能力,破解青年人才的“能力缺失”和“本领恐慌”,培养我国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系统解决新的复杂问题。

(四)  拓展素质结构,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强融合

新工科复合型人才不但凸显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还要将人文、道德、伦理与责任等非技术要素的培养纳入个人素质结构,将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到社会需求的战略需求中,将人才的兴趣爱好与人才多元化发展导向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主观能动性,构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互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多方协同拓展人才素质结构,将人才素质的考评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终身学习提高发展成为理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二  新发展阶段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新发展阶段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在“IKAQ”结构研究基础上,以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四个素养维度的表现和特点——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学科背景是否交叉、创新能力是否卓越、就业素质是否匹配为要素点,分析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这四个方面的教育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  思政教育效果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有力

新时代党和国家多次通过发布政策文件、开座谈会、总书记回信等形式,向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但是在育人价值导向上,价值属性弱于工具属性,学生仍有政治认同度“表面高而内心低”的情况,工科学生习惯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的提升放在第一位,学生思想水平和人才内在素养的发展需求关注不够,技术型人才的特点大于政治觉悟高、有引领精神、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特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功能的具体措施落地落实不够细致,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不能得到保障提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比较传统,多元化的互联网媒体教育引入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够,学生使用黏度不高。

(二)  学科延展方向有限,学科背景不够交叉融合

受资源禀赋和传统学科构建的限制,新工科学科方向改革虽然迈出了新方向、新融合和新领域,但是发展的步子仍赶不上国家对破解“卡脖子”技术需要对学科发展提出的迫切需求。有些新工科领域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仍遵循传统理念,学科教学内容交叉融合度不足,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知识面单一,视野局限在理论实践之间的联系薄弱。受传统观念和狭隘的抢占资源的观念影响,没有真正形成多学科融合的高效运行、产出丰富的教学科研团队,师资力量无法支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提高。即使开设交叉学科,仍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交叉学科带头人,交叉学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完善,对于课程选修、研究方向、成果认定等制度不匹配。

(三)  学生创新观念滞后,创新能力不够突出显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中,提高重视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育人功能至关重要。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缺乏前沿性和交叉性,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够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困境。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导师创新指导能力不足,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缺乏综合利用多学科交叉或融合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体环境中,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训练不足、科技创新平台不完善和创新培养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体系。

(四)  社会反馈动力不足,就业素质不够高度匹配

在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就业难”大形势下,使用传统的就业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将就业导向提前预置定制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广泛开发使用新媒体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发挥导师的引导和支持力量成为主流趋势。目前参与就业工作的保障力度不够,学生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素质能力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就业输出效力,同时高校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符合度不高,学生与企业岗位配置契合度尚有差距,导致多方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落实不到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