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发展的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杨建平 朱芳芳 李贺松 李玉强 王洪才

摘  要:推动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引领学科跨越式发展,是在“双碳”背景下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针对目前高校党的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以及二者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对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探索形成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关键词:“双碳”;基层党建;学科发展;深度融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063-04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arry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The first party branch of the faculty of 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benchmarks the "double leader" cultivation project for teachers' Party branch secreta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rty build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their deep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party building guided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new ways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by Party building were explored. The "trinity" practice path of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was formed. This provides basic and strategic support in th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double carbon".

Keywords: "double carbon";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eep integration;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major

能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对能源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高度关注,能源转型必须要坚持先立后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新任务。科技和人才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支撑。高校是绿色低碳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阵地,教育部先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开展科技创新以及社会服务[1],在加快绿色低碳创新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能源与动力领域产业升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旗帜鲜明地加强高校党的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是推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向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绿色低碳”这一主题,通过深度融合党的建设与学科发展工作,加快培育时代新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大动力[2]。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主要覆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能工程方向教师)是湖南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中南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南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推动高校基层党的建设与学科发展有机融入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的“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可示范推广于其他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引领学科发展。

一  目前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1  支部政治功能发挥不足

目前,将支部建在学科上已成为大部分高校的共识,在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多为教学科研岗教师兼任,投入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部分支部书记对党务工作不熟悉,从而导致在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效果不佳[3]。部分党支部书记不能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没有很好地发挥支部团结、联系师生的政治功能。一些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单一,导致部分党员教师对思政教育与党性修养重视不够[4]。部分党员教师专注于教学科研,认为党建工作是党务工作者的职责,在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政治学习时只停留在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思政工作质量欠佳[5]。

2  党建工作考核与监督体系、激励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相比于教学、科研业务,党建工作难以量化评价,考核、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很多老师特别是支部书记和支委认为党建工作做得再突出,没有教学、科研业绩,最终还是落后[6-7]。此外,教工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的保障制度不完善,学院党委常态化跟踪指导不足,导致党支部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不能及时解决,特别是在为支部建设提供必要的配套经费、活动场地、人力物力等支持方面不足,没有将党支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建设科研平台、产出科研成果,统筹到学院的发展中,解决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为支部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人力和组织保障。

(二)  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工作有机融合过少

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业务在工作内容、特点及规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对党建工作缺乏兴趣,出现“重业务、轻党建”的问题[8-9]。这一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还是在党建方面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激励与保障制度。高校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绩点要求,具有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而教学和科研业绩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职称晋升、收入、研究生指标分配等。相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党建工作则难以量化考核,大部分教师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被人为分割开来,出现“两张皮”现象[10]。

二  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的途径

党支部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点工作,引领教师队伍主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与学校学科特色、专业特点相契合的优势,聚焦“双碳”战略目标和“能源革命”,投身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切实推动“双碳”领域高质量产学研协同育人、推进能源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形成一套可示范可推广的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1  优化支部工作机制,夯实组织建设基础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按照“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要求,根据学院系所、专业分布情况,结合工作实际,优化支部设置,将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每位党委委员定点联系2~3个支部,定期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及时关注系所发展,回应师生诉求,指导支部建设和学科发展深度融合。建立党建工作矩阵,形成“学院党委-教师党支部(系)-学生党支部”三块阵地协同育人机制,将“三会一课”作为常态化机制常抓不懈,实现了“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

2  强化支部政治功能,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对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认真履行政治责任,着力健全体制机制、优化组织架构,从学科带头人中选拔配强党建工作队伍。通过“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和每周教师政治学习,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加强政治把关,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立“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的政治学习机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能源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增强引才精准性,吸引更多优质师资。注重健全机制,为学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言献策,立足“破五唯”,健全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

3  结合能源学科特色,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业务融合发展

学院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围绕“绿色低碳”这一主题,以“双碳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能源学科党建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了“双碳论坛”“浪花工程”“赋能学社”等一系列能源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党建“书记项目”,每个支部牵头一个选题,结合各支部品牌建设和所属专业、学科、系所开展工作。例如,暑假期间,结合本科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践任务,教工第一党支部联合本科生党支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联学联创活动,组织师生走访能源与动力领域知名企业,激发学生们投身“双碳”工作的热情。

(二)  党建引领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1  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培养环节中,注重阐述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中挖掘思政素材,注重强化学校、学院、系所发展史的育人功能,从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展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意识。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充分遵循以下原则:①紧密结合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科领域内提取思政元素,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学精神、重大工程实践等;②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即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工科型能源人才培养需求,培养辩证思维意识、创新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等方面的培养;③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即从能源领域实际问题着手,如“欧洲能源危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部要紧盯“双碳”战略,积极对接能源及相关行业需求,引领系所发挥教学、科研和创新功能,将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创新驱动、行业需求引领贯穿“双碳”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融合,不断拓展“双碳”背景下的教学资源,重点打造以学科竞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转型。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以及鼓励研究生党员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生党员的学术能力、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通过抓好研究生党员教育培养,带动系所所有研究生培养。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党支部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通过课堂主阵地、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把本科生党员培养成学术的好苗子、科研的后备军[7]。搭建立体式的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双碳”技术人才,打造“双碳”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从而有效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转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