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作者: 何培旭 康佳莉 路淇淇 马博洋

文化自信视角下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0

摘  要:区域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元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形态。基于高校所在地文化如何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课程思政,该研究以“以侨立校、为侨服务”的华侨大学为例,阐述高校所在地特色文化的内涵,发现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模式优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多环节文化教育渗透,实现地方资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区域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做法,一是挖掘“针对性教学资源”;二是搭建“多元性教学平台”;三是培养“互补性师资团队”;最后是探寻“长效性保障机制”。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境外生;工商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15-05

Abstra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breeds the value element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Based on how to integrate the local cul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takes Huaqiao University, which is "founded by overseas Chinese and serving overseas Chinese,"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s location. We find that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helps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model,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chieve multi-faceted cultu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achieve deep integr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fulfill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integrity. On this basis, the main practices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ly, exploring "targeted teaching resources"; secondly, building a "diverse teaching platform"; thirdly, cultivating a "complementary teaching team"; and finally, exploring a "long-term guarantee mechanism."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resources; overseas student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major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中,阐明了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1]。区域特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有机组成部分,在保持地方独特性的同时,承载并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精神内涵。同时,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能够融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有助于培养更得力、更自信、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因此,结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将区域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实现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作为一类重要的学生群体,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加强思想引领、坚定政治立场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在新商科、人才兴国战略背景下,考虑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的培育质量至关重要,除了专业课程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如何增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研究在文化自信视角下,以华侨大学所在地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区域特色文化丰富和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多元文化领导力的工商管理类一流人才。

一  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概况

区域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对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3]。境外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培养对象,在对其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福建省泉州市是华侨大学主校区所在地,同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也是著名的侨乡,从历史文化名城到世界遗产城市,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

(一)  多元融合的闽南历史文化

闽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是中华多元文化的璀璨瑰宝。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区域。闽南文化深受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及本土民俗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4]。闽南文化以闽南语为载体,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歌谣艺术。此外,闽南地区的建筑艺术、宗教信仰、戏曲表演等方面亦独具特色。红砖古厝、燕尾脊、骑楼等建筑形式,展现了闽南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体现了闽南人的信仰与精神寄托;歌仔戏、梨园戏等戏曲艺术,则传承了闽南地区的音乐与表演传统。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闽南历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多元融合的闽南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兼容并蓄的海丝文化

泉州所拥有的丰厚的海丝文化,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海丝文化通过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创新,具有多元开放、博采众长、广泛包容的文化特质,为此作为一种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与国外文化相互借鉴交融的文化,是泉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集中体现了泉州人民的生存经验、精神历练[5]。同时,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  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华侨华人文化

泉州红色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课程思政现实素材,承载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育人潜力。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共产党人、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犯,致力于争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进行了一系列斗争、革命、建设、改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深厚的爱国和爱乡情感,共同缔造了泉州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在这些建设者中,华侨的力量不可忽视。邓小平同志在《振兴中华民族》中指出,“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6]。华侨文化正是在华侨媒介的作用下,将海外与港澳文化和本土文化等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形态[7]。泉籍华侨华人时时处处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造福社会、关心桑梓,对家乡各方面的改善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海外华侨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的重要纽带,他们在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广大侨胞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爱国爱乡、乐施好善的华侨文化。

(四)  爱拼敢赢的创业精神

闽南地区自古就具有深厚的创业底蕴,闽南人拼搏进取、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品质构成了独特的闽南创业文化,这也是支撑当今“晋江经验”的重要精神基石[8]。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晋江人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了从贫穷农业县到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地区的转变。“晋江经验”正是习近平同志7次赴晋江深入调研对这一发展历程总结出的县域城市发展规律,这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建设带来深刻启示。“晋江经验”是对闽南人拼搏创业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和实践指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意义。

二  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一)  开拓高校思政教育新视野,实现课程思政模式优化

将高校所在地特色文化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以课本为纲的同时,更要从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培养、社会和国家需要等现实角度切入,深度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并总结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将传统与现代深度结合,开设区域化及时代性思政课程,从而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思政课程体系。相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本研究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实地走访晋江企业,让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在实践中感受晋江发展的魅力,以文化认同、思想共识寻求统一战线的契合点,从“晋江经验”中汲取强大的文化精神,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课程思政模式的优化。

(二)  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区域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课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相连,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应更加重视课堂中价值导向和实践应用的培养,让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既要从党史、国情和时政中收获管理知识,又要从分析当下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趋势来积累管理经验[9]。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企业管理和科技进展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为境外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现代企业运营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视角,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  推动教师积极创新教学路径,实现多环节文化教育渗透

新时代背景下,特色文化教育和思政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势在必行,思政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丰富课程教学体系,延伸教学平台空间,改进其教学方式。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对单纯的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探究兴趣不足,在乏味的课堂氛围里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团队应积极挖掘特色文化,在深化政治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时政动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培养新时代数字能力[10]。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从深层次角度理解区域特色文化的精髓,从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的角度分析、解释企业管理问题,引起工商管理类专业境外生的兴趣和共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并不断通过文化传承,构建起能激发不竭精神动力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