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理据与内涵
作者: 黄杉杉 黄林林
摘 要:该文基于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探讨数智技术赋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理据,指出数智技术的发展加速人与AI的互动,数智化的“东风”能为智能时代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插上“智慧的翅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外语专业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能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智时代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强化价值导向,以铸魂育人为落脚点,用价值逻辑统合技术逻辑,实现外语教学、思政理念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强调智能驱动,以数智技术助力外语学科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明确与党同行方向,博学外国语,笃行中国心,为数智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外语力量。
关键词:数智技术;外语教学;外语课程思政;理据;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001-06
Abstract: As intelligent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rationale of how this emerging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volved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technology facilitates human-AI interactions. The robust momentum of intelligent digital development provides strong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aught in foreign languages. Foreign languages are taught as a practical tool and a cultural element, which creates unique conditions for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foreign languages. Building on these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type of courses: to promote value orientation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souls of students; to let values override technology in achiev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and value orientation; to enable the systematic fusion of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intelligent digital technology; to alig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arty, in an effort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elling China's stories well" in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intelligent and digital era.
Keywords: intelligent digital technolog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volved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actical rationale; connotation
美国高等教育《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早在2022年初就提出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即将迈进“数智融合时代”[1]。“数智化”即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的结合,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对数据价值和效用的进一步提升。这一阶段,互联网技术已趋向成熟,累计的海量数据、强大算力、严密算法,酝酿并开启一个更加崭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以数字驱动变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主题。2023年ChatGPT4.0的横空出世,预示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来临,也预示着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驱动力,将引领未来的数字革命。当前,新一轮数字革命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生成式AI和区块链等为表征的数智信息技术的发展塑造了全新的经济形态并为传统产业深度赋能,形塑着人类社会的交往形态和人的思想行为,建构出一个“数实融合、人机协同、共创共享”的“数智生活空间”。
鉴于此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推出《教育数字化转型:联通学校,赋能学生者》《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等文件,强调了当前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实践逻辑和发展机遇。无独有偶,欧盟也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提出未来将推进“促进高性能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2]。我国《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清晰地阐述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3]。以上政策的相继出台表明,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上升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战略议题。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这既是新常态下的社会现实需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构建数智时代教育新生态的核心任务。
一 数智技术赋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理据
首先,数智技术加速了人与AI的互动,其狂飙式演进与升级及其在全球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外语教育各个维度的革新。
2024年1月麦可思发布的《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奔涌来袭,牛津、剑桥、哈佛在内的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已经相继撤销ChatGPT的使用禁令,转而提倡“拥抱ChatGPT”[4]。刚刚落下帷幕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重点讨论了“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数字教育评价”等议题。会议成立了“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目前已有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4家机构加入。当前,以人工智能作为其核心驱动力的数字革命,将进一步释放出历次科技革命积蓄的巨大能量,这将极大地加速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也给外语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既是独立的学科专业领域,同时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在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驱动下,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社会、劳动力市场、未来教育和工作形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引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它超越了人类智慧的边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经济、教育、医疗和社会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AI都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5]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人类的数字化生存将带来的分权效应、全球化效应、和谐效应及赋权效应”。源自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交叉和聚合,推动着网络效应的形成,催生指数级的巨大变革并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因此,美国科学院院士托马斯·古贝尔[6]在《认识数字化转型》中告诫人们,只有那些学会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挖掘新价值的企业,才能爬出海量数据的泥淖,而教育亦然,数字技术更新迭代,成为赋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迈入新的数字化教育王国,外语教育学界的共识亦正在凝聚。
其次,外语专业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言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外语教学的工具性体现在“传授学生外语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外语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外语沟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等方面。外语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等方面。课程思政最早源于2004年上海基础教育所有课程实施的学科德育;此后2010年上海承担起“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 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发展[7];2014年上海学校德育综合试点改革,旨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孤岛效应”,化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现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2017年课程思政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使之从“上海经验”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大格局。《纲要》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9],这进一步推进了高校课程思政的认识自觉、责任担当、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属性,有利于使外语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目标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最后,数智化的“东风”为智能时代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0]。
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提出,当前,科技驱动的沉浸式学习渐成现实;未来,随着人机复合型教师的诞生,数字教育应用新生态将蓬勃发展,面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评价将逐渐转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在此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也应顺势而为,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不断为外语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注入数字新动能。数智技术作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能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和外语教育形态的重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将外语思政教学与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深度融合,能让外语思政教学“活”起来;优质在线课程的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私有云空间的定制等有利于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VR+AR技术与智慧终端的创新运用,有利于重新布局物理空间,形成AR+VR沉浸式教学区,进而增强外语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打造新形态智慧教学空间,从而打破线下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依托于虚拟教研室,坚持协作共享,加强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有助于推动高校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进而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夯实和提升协同教学研究的意识,推动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内外都见证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中国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愈发紧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1]。实现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实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外语教育也因而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责任,外语不再仅仅是交际工具,更是认知工具,这也为加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坚强的实践理据。
二 数智时代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