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重逻辑

作者: 孙晶 张祖华

摘  要: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区隔,拓展高校教育供给并推动师生权力分配从异化失衡走向深度平衡。但普适化网络参与在拓展高校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提出新挑战。为了不因“技”而失“目”,高校思政课应在遵循有用性和有限性原则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即构建智慧化信息教学环境,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全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效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引领;熏陶;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139-0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e time and space gap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anded the suppl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alienation imbalance to deep balance. However, the widespread online participation not only expands the knowledge horizons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order not to lose focus due to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usefulness and limitation,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is, build a smart inform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students. We empowe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promot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We w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improv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effe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hiev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promote action through knowledge, and seek knowledge through action,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persuasiveness, and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 "Internet plu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leading; edification; practice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特别是当传统的学习、生活领域与互联网进行高度融合后,“互联网+”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典型特征。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也应迎难而上、应势而为,通过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进行思维转换、体系重构和方法变革,不断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契机,强调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部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形态和思维模式[2]。其中,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尤为突出,例如“互联网+教育”就代表一种新的资源、环境与能力。面对这场由信息技术所引发的行业发展新风向,高校思政课改革也同时面临机遇与风险的双重挑战。

(一)  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区隔,拓展了教育供给并推动师生权力分配从异化失衡走向深度平衡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上,教育载体主要表现为实体性元素,如课本、黑板及各类纸质参考资料等。此类载体具有较强时间性与空间性特征,无法实现知识的快速传递,并可能因形式单一而弱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手写板书虽能提醒学生要强化知识点记忆,但同时也会大量占据教师讲授时间,并减少师生间双向互动与交流机会,阻滞了学生与课堂间的同频共振,从而使学生难以就教学内容与教师达成共情,使教学仅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降低了教学实效,背离了思政课初衷。信息化教学改革则打破了这种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区隔,并重构了教师、学生与课堂间的“三角关系”。

首先,互联网使教育资源可以随时随地、无限制地被传播、复制和循环应用,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共享不仅让处于同一场域的教育者不必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向被教育者进行简单的知识背书,更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可视化、形象化与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互动参与积极性。同时,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也让思政课真正走出“象牙塔”,成为全民共享的知识盛宴,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受众范围,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特殊的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各种思政在线课程和直播课堂就有效解决了教育需求与社会治理方式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与矛盾,成为特殊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导向的有力工具,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3]。

其次,互联网加速了师生间的知识传递,并丰富了知识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中所形成的权力谱系。对于知识与权力间的关系,从尼采到福柯大都将知识看作权力意志的直接体现,认为知识的叙述即话语权总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从而使知识再现权力。用此知识-权力的谱系学视角分析传统思政课堂,无论是在资源获取还是话语权掌控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和学生间权力关系的不对等状态:教师单方面享有控制课程内容、管理课堂纪律的权力,学生则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获取的知识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基本取决于任课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从而导致师生间权力关系的长期失衡,使学生很难实现思想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则重新界定了师生间的权力谱系:互联网上的知识共享削弱了师生间资源获取的不平等,多媒体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让教师有了更多了解学生知识诉求与情感诉求的渠道,更有的放矢地提供更多针对性辅导,使教学活动逐渐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平衡了师生间的权力分配,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旨归。

(二)  普适化网络参与扩展了高校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对思政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提出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在于信息纷繁芜杂,万物互联[4]。这让与互联网同步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拥有较多的机会和途径获取信息,从而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权威——教师进行挑战,但也更可能面临各种极端思想、不良信息的侵蚀。例如在微信、微博以及各大社交网站、论坛及网络购物平台上都存在一定的虚假信息及不良文化宣传,这极易对思想尚不成熟、欠缺鉴别能力的高校学生造成消极影响。所以,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是否具有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师是否具备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和素质等,都直接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颠覆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适应信息化要求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从一元强制性知识灌输到多元思想引导、观点探讨和文化熏陶的转变,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特别是随着线上教学的普及,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并予以正确引导等,都成为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改革所面临的新挑战。

二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面对网络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高校思政课改革切忌因“技”而失“目”,应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秉持有用性与有限性原则,实现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一)  有用性原则

有用性原则亦可谓之“相关性原则”,主要强调高校思政课中所实际使用的信息化技术和资源应真正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日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成为主体,这无疑加速了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改革趋势。但在此更新换代过程中,我们也需注意信息化手段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必须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明确具有实用性,不能为了“用”而用,导致思政课教学目标被弱化[5]。例如在实践中有教师用播放视频完全替代课堂讲解,或单纯为了提高PPT的美观性而插入大量无关紧要的图片和视频等,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引发学生的关注,但此种关注更多是停留在“有趣”的层面,无法达到课程所要真正实现的价值意义,从而可能导致思政课的价值内核被沉浸式场景所遮蔽[6]。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文化熏陶和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一切信息化手段的使用都应以此为旨归,任何程度的偏离都属于技术的“异化”,会削弱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因此,高校的思政课信息化改革必须秉持有用性原则,将信息化资源和技术的运用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将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统筹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二)  有限性原则

有限性原则亦可谓之“谦抑性原则”,主要强调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所采用的信息化资源和技术手段难以避免地会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催生了现代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微课、慕课及在线直播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日益出现在各大高校并受到普遍推崇。以微课为例,由于其具有内容简短、重点突出、教法精练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受到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与此同时,微课自身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作为短视频,微课的内容是在教学开始前预设的,无法达到“师生教学共同体”的教学要求[7]。并且其内容碎片化现象严重,内含知识量十分有限,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的需要。此外,相对于实体课堂,微课不是师生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教师讲解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分离虽然可以契合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但也造成学生情感需求满足上的缺位,更不能对学生即时产生的应激性问题进行实时的答疑解惑,从而阻碍了学生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与探索。尤其是在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思想引领、文化熏陶还是核心价值观培育,都无法完全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视频来实现,教师的随机讲解、言传身教和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成长、人格培养和行为实践,是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