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亚辉 杨庆媛 李元庆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以国土空间规划课程为例,该文在探讨该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时代需求基础上,从“政策落实-培养目标-实施策略”三个维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挖掘出9个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和3个实践课程思政元素,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规划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大局观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使其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从而增强其爱国情怀。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学科建设;西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046-04

Abstract: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nvolving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value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is field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for educators.Taking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urse at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from three dimensions: policy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t identifies nine theoretical and three practical elements, aiming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other universities. By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and significance of planning work,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ission, and teamwork. In additional, this approach increases students' awareness of safety, overall perspective, and adaptability to current trends, aid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goals, and thereby fostering patriotism.

Keyword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凸显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201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应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层面上[1]。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课程思政建设应顺应时代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风云变幻、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背景下,应为大学生构筑坚固的思想防线,以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3]。

与此同时,我国迫切需要提升国土空间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应对区域发展过程中不充分、不平衡的各种矛盾。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构建了“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国家空间发展指南、可持续发展蓝图及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依据[4]。《意见》还要求教育部门研究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建设,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热点。然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涉及多个学科,要求理论交叉、多源数据融合和技术方法综合,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还需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5]。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课程建设中融合课程思政是发展的必然,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等元素,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的时代所需[6]。

西南大学开设的国土空间规划是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也是西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新版培养方案中的新增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7]。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课程改革意见中明确要求,地理类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应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重要课程。可见,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课程[8]。国土空间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和实践价值[5,9]。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0]。

鉴于此,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本文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构建思政教学体系,并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与评价研究。通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力求打造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强烈事业心、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过硬综合能力的规划人才及城乡建设者。

一  国土空间规划融入思政元素的时代需求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其实施,旨在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效率和提高空间品质,对土地利用、设施布局、开发秩序及资源配置等全要素进行整体性部署和策略性安排,并付诸实施和治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涵盖地理学、土地管理学、资源环境科学以及城市规划等多领域,集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整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对其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土空间规划课程内容注重实际操作与应用,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国土空间规划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然而,目前该课程仍处于建设初期,在授课内容、实践设置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授课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传统的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教学主要注重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传授,较少涉及课程思政内容。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背景下,课程组通过深入挖掘国土空间规划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采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在教学中示范与推广,旨在培养有担当的高素质国土空间规划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协作精神方面存在不足。规划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编制方案应避免贪大求全,遵循事实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本底和国土空间格局特点,扬长避短,在科学先进性、实际操作性和群众意愿之间找到平衡,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为有效完成规划工作,参与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信息收集、传递和反馈,使上下级规划、各部门、专家意见与公众意见、不同技术单位及各研究专题之间形成有效衔接与沟通,确保规划工作顺利进行。在规划编制和实践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沟通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最后,融入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翻转面临的挑战。现行课程缺乏将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教学融入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局观,课堂授课与实践的融合度不够,教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来解决。建立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主题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微课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课堂翻转方案,调动学生参与思政元素挖掘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学习体验与效果。

三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

为解决上述教学问题,采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等方法,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一)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总体内容构建

课程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精神。授课教师研究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机融合到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具有伦理道德、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高素质规划人才。该课思政教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地理科学类高校教学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不断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将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机融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行业、国家和国际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与人文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和与时俱进思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二)  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的重构

首先,梳理课程专业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深刻内涵。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总学时为4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根据既定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理论教学挖掘并提炼双评价、三区三线和总体性规划等知识体系中的人文情怀、价值观教育、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等内涵。实践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解决现行规划难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图1和图2分别呈现了理论课、实践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情况。

其次,创新融合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翻转课堂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探索主题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微课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制定翻转课堂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课程组利用中国慕课和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从专业、行业、国家和国际等角度挖掘和梳理课程相关技术、成果、应用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