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柏庆国 闫心怡 徐健腾

科教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0

摘  要:在科教融合战略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提升学科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该文首先综述科教融合战略实施的现实背景和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现状。然后,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为对象,分析地方高校高学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这也为地方高校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科教融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地方高校;培养模式;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068-05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ol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disciplines and talent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plor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considers 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th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local universities.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under which help local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lin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project-based teaching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商科背景下‘产教科创’融合的物流管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2022267);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阶梯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QSYY16015)

第一作者简介:柏庆国(197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

随着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教科创融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产教科创融合理念下,高校教学与产业实践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人才培养前置化及高校科研能力产业化。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底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在2019年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2020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将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进职普通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新内涵。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深化产教科创融合、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首要职责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地方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然而,在一定客观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地方高校存在学科发展水平不高、应用型科研成果产出较少以及管理创新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也制约着地方高校健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培养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管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学门类中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也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管理科学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专业[1]。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2]。该学科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探索管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高校落实和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运行,对实现高质量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管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一级学科招生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由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等专业方向组成。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全国共有133所高校参与了管科专业全国大学排名。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进行了探索。毕功兵等[3-4]分别总结了4所世界顶尖大学和国内C9高校管科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特点,并对我国高校优化该专业课程体系提出相关建议。周文慧和程诚[5]以管科方法论系列课程为例,利用四分图方法定量探讨了华南理工大学设置该类课程的相关改进建议。肖永梅和李崇东[6]则以武警警官学院为例总结该类院校管科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赵秀堃[7]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上述高校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都是以管科类本科生为主体,还有一些高校对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程刚和宫成启[8]及吴泽斌和吴立珺[9]分别对6所财经类高校和第四次学科评估A级以上的10所高校的管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翟佳等[10]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总结了该校管科专业研究生开设优化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对策。

一些国内高校侧重于从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对管科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张岐山和刘虹[11]以及孔德财等[12]分别从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融合与协调的角度对所在高校的管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郑丽琳[13]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管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邓珊和孙凌云[14]在职业院校转型背景下探讨如何根据不同人才层次需求制定符合该学科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上述高校探索和改革主体对象不同,还有一些高校考虑如何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邓晓红[15]探讨了地方特色高校如何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全和实施管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邢光军等[16]与陈志强等[17]分别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和协同模式的角度探索构建管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一些高校学者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构建了管科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18-19]。

表1给出了当前学者对管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研究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当前高校管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定探索和改革,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双创”和产教融合战略引领下,建立和健全高学历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满足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有必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管科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路径。

二  科教融合下地方高校管科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助力,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校毕业生整体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地方高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在科教融合战略下,地方高校管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着如下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图1)。

(一)  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

地方高校管科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多数基于先前教学经验积累,尽管部分地方高校也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然而其课程内容依旧较为传统且缺乏创新性,未能紧跟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换代的步伐。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行业的发展进步对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数地方高校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开设了相关计算机辅助课程。这些课程多数是基于研究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而设置与讲授的,这使得地方高校所培养的研究生尽管掌握了此类课程却仍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地方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短板问题,但制定改变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策略意味着从零开始,风险和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致使地方高校不愿轻易做出改变并持续秉持观望态度。倘若地方高校未能勇于突破传统课程内容设置的局限,其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二)  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定位不匹配

根据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办学的需求,地方高校的首要职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管理科学与工程在其学科发展历程中则形成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通的典型特点。因此,地方高校在管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应凸显如下特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运用多交叉学科技术、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然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与学科竞争的压力给地方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带来极大困难。许多地方高校不得不借鉴“双一流”大学的管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者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强调了学术理论水平的训练。过度借鉴或硬套高水平大学制定的管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造成地方高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违背了该类高校应有的职责使命。从当前地方高校采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过程看,尽管研究生通过学术理论训练已具备一定的管理科学背景和逻辑思维,但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使得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项目。这使得地方高校该类专业的研究生处于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欠缺的尴尬现状。因此,如何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首要职责下制定出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培养目标,是科教融合下地方高校管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

(三)  科教融合有待进一步融入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中

目前地方高校对管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均为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团队集体培养责任制,采用课程教学和学术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受学科平台、学科发展较晚、学术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的导师申请科研项目相对困难,获得经费较少。这造成了地方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很难有机会通过加入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尽管一些地方高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管科专业类的全国性创新竞赛,但因其缺乏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不足,致使多数研究生往往止步于初赛阶段。这使得“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培养方法难以实现通过学科竞赛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此外,地方高校的管科学科实力普遍不强,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较少,这也是造成未能第一时间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高层次科研项目融入“第二课堂”的原因。因此,在科教融合助力研究生培养形势之下,如何健全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地方高校管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又一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