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政治方向的内在同一性
作者: 刘亚品 于小晶摘 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时代格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其中,政治方向的内在同一性是正确把握二者关系的关键,应深入剖析“思政课程”的政治性原则与“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性内涵,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政治方向同一的内在机理,辨明不同教育途径和作用方式,夯实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政治方向;内在同一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084-06
Abstract: Promoting the same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and achieving a new era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urrent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Among them, the internal identity of political direction is the key to correct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y deeply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we can grasp the internal mechanism, identify different 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ways of ac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political direction; intrinsic identity; talent training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社科培育项目(2023-JYB-PY-011);北京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资助“学科建设专项”重点项目“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育人共同体的纵向生成机理研究”(2021-XKZX-05)、“创新实践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究”(2022-XKZX-01)
第一作者简介:刘亚品(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于小晶(1986-),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切实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首先要明晰两者的内在关系,围绕夯实人才培养效果的首要标准,深入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在同一性的理论逻辑。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政治方向决定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同一性首先是政治方向上的内在同一,二者有着共同的政治属性和要求,但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定位和方式上又是不同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要将“思想政治”寓于“课程”之中,都是区别于其他“非课程”途径的课程育人渠道,但从发挥作用的方式上来说,思政课程以显性教育为主,而课程思政则以隐性教育为主。
一 思政课程的政治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放在首位的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较为特殊的课程群,政治性是其首要特性,政治引导是其基本功能。
(一) 课程性质与课程内容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政治属性,就不能称其为思政课。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高校思政课课程群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课程与直接渠道。作为主讲与宣传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表达,向广大青年学子传递无产阶级政治观点与行动指南,为的是能够将政治理论内化为青年学子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素质。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求,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理解、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关键课程。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更是要把“讲政治”放在首要位置,要始终贯彻党和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治要求,决不能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必须体现的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中,“政治要强”居于必备素质的第一位,就是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首先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必须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 教学活动与教育目标的政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课程群,不仅仅肩负着与其他知识性课程同样的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任务,还主要承担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培养规范的政治行为的教育目标,并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为育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传授政治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情感,明确政治意识、政治原则,最终实现由政治理论知识向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的转化。
从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来说,思想是关键,政治是前提,理论是基础,教育是目标。思想是关键,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是前提,就是要首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理论是基础,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是目标,就是要使思政课程同时起到公共素质课程教育的目的,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的协同,才能真正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出“关键课程”的引领作用。
(三) 现实挑战与意识形态功能的政治性
现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知识容量也随之迅猛增长,学情、校情不断变化,且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些都是新时代思政课程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另外,社会发展本身带来的新时代教育场域的深刻变迁,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境况更加复杂,青年学子自身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随意跟风做判断、下结论。
教育是意识形态为个人所接受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核心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向党和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引领。根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统治的软性工具,是以观念的形式为政治政权服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育人民对无产阶级政治权力统治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如果青年学子从一开始就把主流意识形态放置于自身思想意识的对立面,将极易受到对立价值观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承认自身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掩盖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实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不应当避谈其“政治性”,正面回应西方质疑,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阶级性的本质属性是其应有之义。
二 “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性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课程思政正是为服务于这样的目标任务提出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这是改变专业课程“偏学理轻思政”现象,解决思政与专业“两张皮”问题,坚持学术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重要教育实践,既有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的一般意义,也有全面深化思政工作实现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意义。
(一) 课程思政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以隐性的方式依托于“课程”,本质上也是要以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为基本目标,最终目的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因而,展开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要新开一门新课程,而是把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挖掘,以思政元素贯通学理与政治,透过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印证党的政策方针的科学性,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智识认同,并由此带动提升政治认同,利用“显性课堂”实现“隐形教化”。同时,挖掘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本身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资源,使之转化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教化资源,以情感或思想方式的形式转化为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他们个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课程思政符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目的,与意识形态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并不是总与“政治”直接纠缠在一起。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指出,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4]”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意识形态,通常作为文化的意识形态而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又以多种多样的意识形式表现自身,比如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表达会以隐性的方式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习惯和习俗中。文化的意识形态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反映,但这些观念与政治并不是直接相连的,而是间接相关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们往往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分离,习惯间接地谈论“政治”,并隐晦地发表见解。但从广义的意识形态内涵上来说,文化本身就是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在文化形态中的反映,体现的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