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张华 盛书中
摘 要:为了满足国家资源战略需求以及工程物探行业的未来发展,亟需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又能够引领地球物理行业发展的拔尖人才。为此,该文对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专业现状、目标定位和培养目标三方面提出拔尖学生培养要求;从进出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六方面探索省属高校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基础学科;培养模式;拔尖人才;地球物理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16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strategic needs of n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top-notch talents who have patriotism and can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geophysical industry.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plan of top-notch students in the basic discipline of Geophysics 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the goal of training top-notch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top-notch students of basic disciplines of geophysics in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six aspects: access mechanism,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each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system. It open up a new path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geophysics professionals.
Keywords: basic disciplines; training mode; top talent; Geophysics; curriculum system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下校内外多平台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XJG-21-6-21);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螺旋理论的‘一核三链四平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JXYJG-2022-119);东华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地球物理学为例”(DHJG-22-02)
第一作者简介:张华(1979-),男,汉族,江西宜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学。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需要一批具有品德兼优、为国奉献,又能引领世界科技进步的拔尖人才。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出一批国际领先的拔尖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年前,国内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教育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此,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8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许多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出新的建设思路,积极参与新一轮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来。为此,在新形势下,系统开展拔尖学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祖国的未来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1-4],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疆土辽阔,人口产业众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对石油、煤炭、铀矿等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同时,全国各种大小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威胁。由于地球物理学科是寻找地球内部矿藏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灾害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矿产资源探测、能源勘查、工程和环境勘查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地球物理学科理应走在前列,解决一些企事业单位所遇到的地质问题。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科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勘探人才,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特别是新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球物理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在地质行业长远立足,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地球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为此,本文以东华理工大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为例,对省属院校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进行了研究,探索一条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省属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其他相关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5-6]。
一 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要求
(一) 专业现状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56年的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最初是在放射性物探专业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普通地球物理方法而建立起来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以“理工结合、注重基础,强化能力,侧重应用”为指导思想,不断拓宽专业办学渠道和服务领域,在国家铀矿资源勘查、深部资源探测、环境与工程勘探、自然灾害探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先后培养了4 000多名地球物理勘探人才,逐步形成了服务核工业与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办学定位。
(二) 目标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地球物理学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出发,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一流学科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以国家国防科技重大需求及江西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东华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具有省属高校特色的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把地球物理学拔尖基地建设成行业一流、具有显著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未来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管理能力强,以及能够引领地球物理行业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7-8]。
(三) 培养目标
具有健康、开阔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承东华理工大学“核”“地”精神文化。拥有地球物理学系统知识架构、开阔的认知视野、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具有创新科研思维、沟通协作和深度学习能力。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坚实的地球物理学理论基础,能够运用地球物理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方法探索前沿科学问题,以及解决国家国防与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拔尖人才[9-10]。
二 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施方案
为了满足拔尖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从多方面对省属院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我校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图1),为国家造就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拔尖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 建立“严入口、小规模、实行淘汰”的进出机制
成立地球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领导小组,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首先,每年大一新生进校后,加大宣传,鼓励学生积极报名,从高考含物理科目的本科新生中进行择优选拔,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综合素质,使得一部分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学生进入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对于进入基地班的大一新生,每位学生都会建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档案,包含平时表现、实践创新、素质能力、老师评价和期末成绩等方面,并对此进行综合评价,不满足继续培养要求的学生分流退回到原专业班级完成学业,符合转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要求转到新专业中。对于缺少的名额,按照选拔办法,每学期末视缺额情况从品学兼优的学生或者通过学科竞赛等方式进行择优增补,基本上保证每个班的总人数不变。
(二) 构建“特色突出、厚基础、高能力、强素质”的课程体系
坚持服务国家国防科技和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定位,强化“数理基础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理念,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在大类培养阶段,增加部分放射性地球物理方向的选修课,明确专业特色,同时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拓宽公共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对课程进行了整合,引入最新前沿知识,设立地球物理课程专题,促进不同专业知识之间和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地球物理学大知识、大科学、大数据视野的拔尖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专业课程群为主体,以课内实践教学为重点,辅之以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等相结合的课程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后以国家和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契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重点打造学位课、特色课以及野外实践课,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和学习能力。
(三) 构建校内外分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验课程比例,量化课程实验学分,改革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自主探索类、创新类、综合类实验,建立新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分层次、分阶段、立体化”科研训练体系,构建科教融合的育人机制。鼓励学生早日跟随老师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早进教师课题组团队,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依托重大项目、瞄准国际前沿问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现以科学问题和科学研究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等实践活动,让本科生跟随导师参与相关科研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前沿知识,将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提升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利用导师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课内外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校内外各种训练竞赛为基础,实施大一到大四综合能力梯度提升机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平衡发展。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给基地班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习锻炼场地,并充分利用我校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广泛的合作关系,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 建立弹性化、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
在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东华理工大学现有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培养,充分彰显学生个性。首先设计学分上限,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程学分,实施弹性化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在满足专业毕业基本规定要求(完成各专业通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教育课程模块)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所需要的知识需求,引入企业急需的知识,以及最新的前沿知识,科学构建多元化地球物理课程体系,充分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建立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学业管理体系。实行学分制,突出学生个性化要求,限定学分,但不限定课程,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和学习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在通识类教育中,鼓励学生以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和跨学校等方式选择符合发展要求的课程,使学生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及创新性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