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作者: 索彧 唐俊雅 刘心蕊 杨二龙 王志华 王雷 刘政鑫摘 要: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始终是保障能源安全、助力能源转型、服务“双碳”战略和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该文分析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对于能源强国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索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方向、教育模式和合作路径等,并简述东北石油大学立德树人、创新发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实践,以期对能源类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科技人才有所启示。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型;新工科;“双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163-05
Abstract: China adheres to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strong talent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are always important to ensure energy security, help energy transformation, service "double-exploration" strategy, and practice "double carbon" go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energy power, and takes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education mode and cooperation path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major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ener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innovative applied energy indu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Keywords: petroleum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pplication type; new engineering; "double carbon"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碳’背景下能源类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SJGY20220226);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页岩油气现代产业学院‘四共一协同’育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GJB142214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下石油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SJGY20220249)
第一作者简介:索彧(1990-),男,汉族,黑龙江海伦人,博士,副教授,黑龙江省油气藏压裂改造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岩石力学及非常规储层改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在“双碳”战略、新工科背景下,能源类高校应积极探索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倾力为国家能源行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 新时代大力培养能源类高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一)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端牢能源饭碗是石油工程专业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能源安全攸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油气进口国,2021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 72.2%、46.0%,油气资源保障仍将长期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1]。2022年,得益于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长,原油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双双回落;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连续两年下降;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1.2%,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2]。油气对外依存度的下降来之不易,原油产量再上2亿吨成为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压舱石”,是各大油气田和公司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老油田产量衰减变缓和新油田投产加快等多措并举共同助力保证的,这些都离不开石油专业人才的贡献。
近期世界上部分地区国际纷争、时局动荡引发了全球油气供应紧张和价格暴涨,再次凸显了油气资源作为战略性物资对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要性。在稳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既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也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3]。无论是传统能源更新换代,还是发现和利用新能源,都需要能源行业科技人才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的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能源类高校大多“为油而生、因油而兴”,应坚定不移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战略性支撑作用,为中国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如何在新时代切实端牢能源饭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能源类高校石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二) 服务“双碳”战略、践行“双碳”目标是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承诺的“双碳”目标,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的决心与担当。“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碳”战略是我国能源发展现状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也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系统性变革。
新时代,能源类高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能源类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能源行业的高端智库,始终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国家能源战略培育人才的义务,始终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智力支持。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能源类特色高校应把落实“双碳”目标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深入结合[4]。
“双碳”战略为能源类特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传统能源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减排”对以传统能源为主要目标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宏观战略中,能源类高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新时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及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能源类高校应加快建设学科交叉融合,方能适应新时代能源革命后的新趋势;能源类企业应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方能为传统能源方式转变赋新能。
二 新时代能源类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创新发展和人才工作“如何做”的问题,为能源类高校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如何在新时代应对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挑战提供了思路。
(一) 互学互通,抓好“一带一路”新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释放经贸、产能、能源、交通等传统合作潜力,打造金融、农业、减贫、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数字创新等新增长点,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以及扩大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
面对变化深刻且复杂的国际能源形势,加强能源对外合作,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全球能源新格局意义重大。能源类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创新人才交流及培养模式,与“一带一路”国家增进文明互学、互鉴、互通,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能源类高校展开国际化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高校力量,助力我国实现从“能源大国”到“能源强国”的转变。
(二) 紧跟时代,促转型壮新兴两手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根据《“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及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和未来产业等领域,以及其他具有重要战略性、基础性的相关领域。新时代的石油工程专业一方面要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新兴领域进行结合,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能源开采方式的绿色转型,如何实现石油与天然气的清洁开采、高效利用;或者可以在相关课程及实践教学中加入智能油气田、数字油气田的构想,以期引发新的思考。
(三) 聚焦“双碳”,探索能源转型新道路
“双碳”背景下,能源类高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显然不够,存在专业及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科研内容缺乏前瞻性、原创性、探索性的实验不足等问题,且石油工程专业长期存在“老牌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缺乏个性化培养方案等问题。
石油工程专业一是要以优化学科为抓手,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能源学科专业新结构,推动“双碳”目标相关交叉学科建设,尝试推动跨院系、多学科联合培养,加大石油工程主干专业课与环境类、化工类专业学科的融合力度,从教材改革起加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所涉猎,例如,可以以知识竞赛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双碳”知识领域,以期学生更全面地去理解“双碳”目标。践行“双碳”目标的第一阵地是各大油气田公司深化校企合作,着力解决更贴近生产实际的研究方向、生产现场的难点问题,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上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也不断加大科研育人的力度。
(四) 重视根基,下功夫夯实基础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事关科技自立自强、民族复兴伟业,极具战略意义。能源类高校是能源行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力,要大力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石油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数学、物理、化学,打好这三门基础学科的底子并掌握计算机基础,是学好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工程流体力学、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油田化学和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条件,更是为进一步学习采油工程、测井解释、提高采收率、油藏数值模拟等应用型专业课做好准备的关键。尽早将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找准兴趣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能源类高校可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的时间和顺序的设置上作出相应调整,也可适度调整基础学科内容的深化程度,以适应不同方向、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