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刘赶超 袁媛

摘  要: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各类颠覆性创新技术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对高素质新工科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为切实提高新工科背景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该文深入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及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现状,指出导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措施,对于解决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探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教学质量;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168-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represen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in the ascendant. Various disruptive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endlessly, attracting high attention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new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al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 The key to talent cultivation lies in teachers.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in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ng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insufficient teaching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targete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quality; cultivation path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光电与智能研究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法研究”(2024JGY94);西北工业大学教改重点攻关项目“以学为中心的光电智能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2GZ13016);陕西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智能科学教学研究与探索”(XGH21006)

第一作者简介:刘赶超(1989-),男,汉族,湖北仙桃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域遥感教学与研究。

*通信作者:袁媛(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地安防、跨域遥感。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国际竞争范式和世界格局发展走势。高速变革的产业和经济形势对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虽然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但毕业生却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较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密集活跃的新兴产业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面对新要求、新形势、新变化,国家适时提出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指出新工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知识渊博、工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科教师队伍[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将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作为重点任务之一[3]。因此,深入挖掘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探究能切实有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指出了导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四个根本原因:思想上不重视、教学培训不系统、缺少工程实践经验、考核评价不科学。与此同时,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新工科发展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青年教师思想引领作用;重视教学实践,优化完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校企紧密互动,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多措并举,科学制定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关研究对于关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探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新工科背景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引育质量显著提高,一大批高学历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与此同时,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且考核压力大,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对课堂教学不重视、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从而导致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  思想认识有误区,对课堂教学不重视

人才强则国强,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责无旁贷。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即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任务中,应以人才培养和教学为核心[4]。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一些浮躁的功利化思想也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蔓延,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师过于注重自身学术成就,长期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这种追求短期科研成果而忽视长期人才培养的现象,使得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被削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更加重视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权重越来越低,导致部分学生过于功利地追求名次和荣誉,缺乏实际的学术成果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高校的首要职责。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培训,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的天职,深刻理解教学相长的重要意义,重视课堂教学工作,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形成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和共同进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  非师范科班出身,教学能力培养不系统

伴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青年教师进入到高校专任教师行列。这些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和中小学教师不同,高校青年教师通常不是师范专业科班出身,未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技能培训,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因此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挑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专业性极强的职业门类,讲好一门课的背后是教师成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和辛勤付出。高校青年教师在刚接触课堂教学时,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对课堂教学的技巧掌握不够、困难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等,使其力不从心,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尽管高校教师在上岗前都会接受一系列的岗前培训,但这些培训课程通常是阶段性的,且缺少教学实践和监督管理环节,导致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明显效果。因此,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系统、可持续、针对性的终身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三)  工程实践经历少,缺少产业化经验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工科产业发展迅猛,各种颠覆性新技术不断涌现,呈现出投入大、创新密集、技术迭代快等特点。尤其是在产业、资本、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参与到前沿技术的研发和竞争中,展示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动力。

产业变革和创新发展的日新月异,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想始终保持并引领学术前沿,就需要不断优化知识储备,与行业领先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对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具备解决产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高校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企业或工业部门工作经历,对行业发展的认识通常较为片面,不了解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弱、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建立校企“科学家+工程师”常态化交流互访和学生联合培养机制,在推动新工科产学研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工程化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  重科研轻教学,绩效考核不科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教强国战略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为追求短期的科研产出,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唯论文、唯项目、唯学历和唯奖项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面对繁重的考核任务和不科学的评价制度,青年教师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项目和课题研究中,对待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则不高。例如,有调查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5],72.3%的高校教师认为本校的评价制度以科研为重,教学次之;57.6%的教师在科研上投入时间最多。而在教学成果评价中,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奖项轻口碑的现象,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口碑和表现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对其教学满意度降低,同时也使得教师自身在教学水平上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考评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岗位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制定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标准,为青年教师“减负”,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