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困境与重塑
作者: 王文姬 雷尚君摘 要: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历来是时代变迁的镜像,反映了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演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教育生态,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与重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高校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发现教师面临的多维角色困境,并从角色多元性转变、深化师生互动与情感联结、培养适应AI时代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角色重塑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教师;角色困境;角色定位;角色重塑
中图分类号:U45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099-04
Abstract: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has always been a mirror image of the changing times, reflecting social need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 At pres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reshaping the education ecology with unprecedented strength, and it also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college teacher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on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rol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y analyzing the penet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college education,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multi-dimensional role dilemma faced by teacher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and measures of role reshaping from the aspects of role diversity transformation, deepening the interaction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adapt to the AI era.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lege teachers; role dilemma; role orientation; role remodeling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教育领域亦不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向高校教师这一核心群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深刻的反思。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创新的引领者以及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角色定位与职责在AI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和复杂。一方面,人工智能为高校教育带来了平台教学智能化、学习体验个性化、操作模拟实战化等显著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行业前沿的学习体验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给高校专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迫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技术融合能力及教育创新能力,以应对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一 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 智能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专业教育中,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能够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推荐[1]。人工智能还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许多高校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库,但这些资源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学校和教师手中,难以实现有效共享,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这种壁垒,通过构建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
(二) 智能化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监控
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监控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在专业教学中,人工智能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智能授课,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和答疑,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智能监控和评估,通过视频分析、语音识别和情绪识别等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 智能化实训与模拟系统的构建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训和模拟操作来掌握相关技能,传统的实训方式往往受到场地、设备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为一些专业实训与模拟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出真实的场景和操作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训操作,节省大量的场地和设备成本,提高实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2]。同时,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智能评估和反馈,这种评估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实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能够辅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实训效果。
二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的角色困境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至高校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其角色与职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与挑战。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卓越的教学技能,更需他们具备快速适应技术变革、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能力。
(一) 技术浪潮下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压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对于高校专业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不断跟进技术前沿,掌握最新的AI技术、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智能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教师的预期,会有力不从心感。一方面,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新技术学习与实践,这往往与日常教学任务、科研活动以及家庭生活产生冲突,难以在多个角色之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技术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教师的学习难度,许多教师可能缺乏计算机科学或信息技术背景,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技术焦虑感。此外,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和系统被引入课堂,要对这些庞杂的信息和工具进行高效的筛选、整合和利用,这就对教师信息素养和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3]。
(二) 角色定位模糊与身份认同危机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评估者,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这种转变并非易事。一方面,教师可能对自己的新角色感到迷茫和不安。他们可能不清楚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缺乏自信和动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教师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的象征。随着智能化教学资源和系统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更加精通,教师的中心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这种变化可能使教师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受到威胁,进而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
(三) 教学创新与个性化教学的双重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专业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设计更加生动有趣、高效互动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可能面临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个性化教学策略缺乏等问题。首先,教学创新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然而,由于工作繁忙、资源有限等原因,许多教师可能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创新。或者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限制,难以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框架。其次,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或缺乏足够的精力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都可能导致个性化教学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四) 师生关系重构与沟通障碍
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教学资源和系统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的交互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便捷性和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联系减弱。教师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技术手段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而忽视了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5]。首先,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被简化为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像,这种缺乏情感色彩的交流方式可能使学生感到冷漠和疏离,进而影响他们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次,虽然智能化教学平台提供了多种沟通工具,但这些工具往往存在延迟、误解等问题,教师可能无法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和疑问,学生也可能因为技术原因而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沟通障碍可能加剧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五) 评价体系变革与职业发展不确定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传统的评价体系也面临着变革的压力。在智能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表现等都可以被实时记录和分析,这为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但这种评价体系的变化也可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和不确定性。一方面,教师需要适应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参与度、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都将被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评价标准的转变可能给专业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惑[6];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关注自己在新评价体系下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能够积极适应技术变革、勇于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将更有可能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新发展背景下教师职业发展方向和道路还不是很清晰。
三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重构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教育领域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重构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议题。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与职责,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 从传统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和传递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因此,教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7]。作为学习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二是引导学习策略。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三是促进知识建构。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和反思,促进他们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建构,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