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链”式教学法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作者: 刘锋 梁新浥摘 要:“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旨在聚焦教研问题,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当前,教学活动中现存症结主要是教学问题的设置过于依赖教材且针对性不强、“问题链”设计的逻辑自洽性不足且相对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问题链”式教学法实施成效的考评机制不够完善。对此,要协同发挥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问题链”构成的体系化、学理化专题,在直面教学重点难点中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科学分解,并健全完善“问题链”式教学法实施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链”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改革;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143-0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 chai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focus 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build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inspir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knowledge and help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t present, the setting of relevant teaching questions is too dependent 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not very target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logical self-consistency of the "problem chain" design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thinking process is relatively neglected,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roblem chain" teaching method is not perfect.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cooperate with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transform teaching content into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topic composed of "problem chain" effe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cientifically decompose problems in the face of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nd improve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roblem chain"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blem chain" teaching method;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核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与育人成就,为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集聚了充分的动能。与此同时,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依然面临着社会思潮多元多样、教育环境急剧变化、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及教学对象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逆反性和批判性等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问题,强调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体形势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当前要着力以“问题链”式教学法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彰显高校思政课这一启迪思想、塑造价值、触及心灵的课程特点,不断地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水平。为此,本文遵循应然目标→实然现状→必然策略的三维探究理路,对“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学理探讨,旨在为新征程上持续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效提供一定参考。
一 “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中的应然目标
“问题链”式教学法以教研问题为纽带,围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社会现实情况将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并设计出一连串问题[2],是以剖释疑难问题和破解学生困惑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3]。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问题链”式教学法的广泛使用,旨在激活学生、点燃课堂。具体来讲,就是要聚焦教研问题,凝练、分析并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系列问题,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深入教学内容的本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聚焦教研问题,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教师在聚焦教研问题中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是“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中的首要目标指向。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善用“问题链”式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在深刻地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聚焦教学内容、科学研究及学生反馈中的相关问题开展教学,引导教师以教研问题为主轴来进行教学设计,助推教师把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问题链”式的教学体系。譬如,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可以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创新这一主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提出与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历程和新征程上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等方面对整门课的教学体系进行建构,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强化理论思维、增进政治认同并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问题式、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中的核心目标指向。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善用“问题链”式教学法有助于对教材进行问题式的分解,把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式的、具体化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促使教师主动地将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度耦合起来,强化教学的问题指向,从而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以概论课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例,从教材内容安排来看,要着力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借助“问题链”式教学法精心设链,就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什么能在其他各种势力都失败的情况下,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大众,历经二十八年浴血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什么能走出“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这一个又一个“为什么能”的答案,就蕴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讲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的实效性也会得到显著增强。
(三) 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生求知与创造热情的最大化激发,进而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中的最终目标指向。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不是停留在教学范式或教学体系的形式与内容创新上,而是为了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层次分明、内容相关、环环相扣、逻辑递进的问题体系的形成[4],从而引导学生循着相关教学问题“刨根到底”,在捕捉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中获得新知,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并培养创新思维大有裨益。尤其是“问题链”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保持适度的思维紧张感,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新知转变,切实把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意志、创新潜能最大化地激发出来,最终推进契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 “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中的实然现状
“问题链”式教学法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促使思政课启迪学生思想、塑造学生价值并触及学生心灵,学生的获得感得以显著增强、满意度实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囿于教师对学情的认知不够全面,对教材内容的学理化把握不够深刻,再加上教师进行问题设置的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不足等原因,“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中出现了教学问题设置相对缺乏“悬念”、“问题链”设计逻辑自洽性不足、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以及“问题链”式教学法实施成效的考评机制不够合理等棘手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问题链”的有效生成,影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深度及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 教学问题设置过于依赖教材且针对性不强
“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问题设置相对缺乏“悬念”,过于依赖固有的教材内容,问题的针对性,即导向性、开放性不强。思政课教学问题设计的导向性,主要是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增强其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及情感认同。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学问题的设计拘泥于教材的章节内容,刻板地设计教学问题,甚至形式化地为提问而提问,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认同感。同时,“问题链”式教学法的使用客观上要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开放性,为学生思考问题、剖释问题、探究问题等提供一定空间。当前,某些教学问题的设计过于依赖课本上现成的内容逻辑,使学生极其容易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及认知内容的实践化转化不足,缺乏对学生创新性观念、主动意识、实践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最终影响了以“问题链”式教学法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二) “问题链”设计逻辑自洽性不足且相对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
教研问题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增进认同、锻炼思维的重要载体。运用“问题链”式教学法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呈现序列化问题”[5]。同时,教学问题的设计视角要多样化、设计难度要有一定梯度。唯此,方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探究一系列内容上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链”,从整体上把握某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但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学问题的设计缺乏对教学问题之间逻辑关联的考量,教学总结反思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尚未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问题链”设计的逻辑自洽性不足不仅无法讲授出思政课应有的理论逻辑,而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某些教学问题的设计重结论、轻过程,对“问题链”式教学法运用规律的把握不够,尚未通过教学问题的层级化、精细化呈现来科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在问题的追问与探究中自然地得出结论。这势必会影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无法使思政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应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