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作者: 尹建华 朱丽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0

摘  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主题词为“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1 168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主体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教师;经历初步探索、全面发展、深化拓展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内涵与外延、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问题与对策以及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六大热点;存在着研究主体间协作性不强、内涵和外延的共识仍未达成等显著不足。未来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需在强化主体协作以促概念共识达成、深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090-07

Abstract: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his paper visually analyzes 1 168 core journal papers with the subject words of "practical teaching"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cluded in CNKI, and finds that the main bod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chool of Marxism and its teachers. It has experienced initial explor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formed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content syste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x hot spo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eficiencies, such as the lack of collaboration among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 lack of consensus on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of subjects to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conceptual consensu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xplor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suitable for the new era.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research prospects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改革与创新研究”(22VSZ069);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红色文化资源图谱的挖掘编制及其在思政课‘行走课堂’的应用研究”(21JDSZK026)

第一作者简介:尹建华(1974-),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以来,学者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借助当今最为流行的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近些年的重要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该领域研究的主体及其合作关系、发展脉络与阶段性热点以及未来趋势,推动该领域研究的继续深入。

一 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北大核心”和“CSSCI”两个子数据库。检索程序为“‘主题’=‘实践教学’And‘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检索时间为2023年4月10日。为提升研究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将检索程序运行得到的1 245篇期刊论文中的选题指南、会议综述、专栏导语、消息通告、期刊目录、新书推荐和书评等非研究性论文进行人工剔除,最终获得有效期刊论文1 168篇。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工具是由陈超美教授基于引文分析等理论和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通过对被导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读取并进行共被引和耦合分析,可以绘制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以及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等可视化图谱。通过对这些可视化图谱的解读,可以形成对该领域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基本认识。由于CiteSpace软件的版本一直在更新迭代,本文使用的是截至2023年4月20日的最新版本6.2.R2。

二  可视化分析

(一)  研究主体

研究主体是指研究的作者及其所在机构。分析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主体,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该领域研究的作者、机构及其合作关系,定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力量。将CiteSpace软件中的“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作者”(Author)并运行后得到如图1所示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中字体越大,意味着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连线代表的是作者间的协作关系。由图1可知,2005—2023年间,共有457个学者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表过期刊论文;作者之间形成的连线仅81条,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0 8,说明学者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根据普赖斯定律,某一研究领域中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标准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表示所统计作者的最高发文量。据统计,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柳礼泉,发文数量为8篇,将8代入公式后计算得出m值为3,意味着发文数超过3篇的作者可视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据此可知,柳礼泉、佘双好、熊晓琳、张春和、李宗玲、周碧蓉、张红霞和陈坤等34名学者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

在CiteSpace软件中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运行后得到如图2所示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中字体越大,表示该机构的发文数量越多;连线则代表机构间的协作关系。由图2可知,该领域研究的发文机构共有419个,形成的连线仅有78条,意味着和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一样,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也不紧密。从发文数量来看,武汉大学发文数量最多,共有24篇,代入公式后可计算出m值为4,意味着发文数量超过4篇的机构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据此可知,武汉大学(24篇)、东北林业大学(13篇)、北京师范大学(12篇)、北京科技大学(12篇)、哈尔滨工程大学(12篇)、东北师范大学(11篇)、湖南大学(10篇)、成都理工大学(9篇)、华中师范大学(9篇)和中南民族大学(9篇)等机构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绝大多数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仅为1篇,说明大部分研究机构对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性明显不足。进一步细分后发现,高校下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占发文机构总体的绝大多数,说明高校下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力量。

(二)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以及作者思想、观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对某一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频次和中心性分析,有助于初步把握该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是指同一关键词出现于两篇及以上的文献之中,其出现的频次越多,意味着研究热度越高。中心性是衡量关键词在共现网络图谱中枢纽作用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枢纽作用越强,意味着该关键词的研究热度就越高;一般认为中心性值大于和等于0.1的关键词节点就是关键节点。

在CiteSpace软件中,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被引(Reference)和关键词(Keyword),运行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圆点越大,说明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越高。在文献计量领域,常用多诺霍公式来区分高频词与低频词,计算规则为T=12

-1+,T表示高频词最低值,I表示共现关键词的数量。据统计,该领域共有共现关键词363个,即I等于363,代入公式后计算出T为26,意味着共现频次在26次及以上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据此可知,“实践教学”(431次)、“高校”(97次)、“高职院校”(81次)、“实效性”(62次)、“教学改革”(54次)、“教学模式”(45次)、“思政课”(38次)和“大学生”(26次)等8个关键词是高频关键词。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运行CiteSpace软件的计算节点中心性(Compute node centrality)功能,得到表1所示的关键词中心性列表。由表1可知,中心性值大于等于0.1的关键词共有15个,按数值大小依次为“实践教学”“创新”“高校”“改革”“实效性”“思政课”“大学生”“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思考”“获得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路径”等。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运行CiteSpace软件的“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一般来说,聚类模块值(Q)大于0.3、平均轮廓(S)大于0.5则说明聚类效果较为理想。图4的Q为0.830 4、S为0.975 7,说明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分析效果非常理想。形成的聚类共有10个,依次是#0实践教学、#1高校、#2思政课、#3实效性、#4大学生、#5高职、#6教学改革、#7高职院校、#8教学方法、#9教学模式和#10实践。

基于软件运行得出的上述结果,结合对重要文献的精读,可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内涵与外延研究。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理论教学”“内涵”“关系”等。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学术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形成共识。目前流行的看法主要有“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总和”“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等五种。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不能将其内涵界定为单一“属”,而应将其看作是对具体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一般综合。由于学术界在内涵界定上有不同看法,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外延界定上也有诸多不同看法。如有的学者通过列举具体形式来界定其外延,认为其主要有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而有的学者则以其发生场域为标准,而将其分成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四类。关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统一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但对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却有明显分歧。如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是为配合理论教学顺利开展的辅助性方式;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主次之分,应该相辅相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