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背景下资源环境领域引领型人才育成体系创建与实践

作者: 施耀斌 刘涛 杨丹慧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背景下资源环境领域引领型人才育成体系创建与实践0

摘  要: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背景,在分析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的基础上,武汉科技大学面向冶金钢铁行业、湖北加速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资源环境领域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创新“家国情怀教育、科学前沿引领”的教育基本内涵,构建“三协同三提升”的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思路,共建、共治、共享研究生科研、教学、实践的资源,探究“大资源 大环境”学科专业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科产教协同的引领型人才培养路径,凝练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背景下资源环境领域引领型人才育成体系的成效。

关键词: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教育成本分担;引领型人才;武汉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16-06

Abstract: The new situations,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faced by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tuition fees for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basic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education with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leading scientific frontiers, was innovated i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etallurgical and steel industry, and Hubei Province has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of an important strategic fulcrum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graduate training idea, three collaborations with three improvements, was constructed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esources for graduate research, teaching, and practice were improved based on collabor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hared benefits. The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n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ield was explored. The path of lead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ienc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eading talent training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st sharing in graduate education was condensed.

Keywords: the fiel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raduate training; education cost sharing; leading talent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项目“教育成本分担背景下研究生激励创新体系的创新与实践”(2020MSA412);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政校企‘贯通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2020GB014);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校企‘贯通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Yjg201927)

第一作者简介:施耀斌(1988-),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各类型人员对学历学位教育的需求[1-2],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增加了教育财政负担,产生了教育投入及其效益产出之间新的挑战和矛盾。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3]。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整合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楔子”、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4]。

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思路,整合优化高校教育资源,减轻教育财政负担、提升教育资源公平性,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育成体系,培育出能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高端人才,是教育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武汉科技大学作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高校,面向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大背景,结合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发展定位,创新“家国情怀教育、科学前沿引领”的教育基本内涵,构建“三协同三提升”的引领型人才培养教育思路,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的培养模式,建立产科教协同的集群式育人共同体,培育出了一大批在资源环境领域行业中能发挥引领作用的高层次人才。

一  创新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生教育内涵,构建“三协同三提升”的人才培养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领域工作,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系统地提出了涵盖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框架。培育能够探索资源环境新领域、拓展资源环境新思路、解决资源环境新问题,并能在资源环境领域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高层次人才是当务之急。

新形势下,我国资源环境领域人才培养受其行业发展及资源环境开发的影响,面临着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开发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三条红线”硬约束[5],面临着更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严厉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问责政策;因此,在资源环境领域人才培养中,与之对应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新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引起的教育资源分配利用新矛盾,特别是在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包括交叉学科)的学科专业布局中,高校教育资源分配矛盾逐渐突显[6]。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资源环境领域学科为代表的传统优势学科,对外面临着学位点动态调整压力、对内存在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阻力。新形势下,如何发挥行业传统优势学科辐射作用、提升学科互动、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是决定行业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及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其说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是非选择问题,不如说更是一种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对原有教育理念体系的摒弃和对其他各种教育理念体系合理成分进行吸纳的价值选择问题[7]。武汉科技大学作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扎根荆楚大地,为建设美丽湖北、绿色发展的科技强省战略、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战略贡献行业地方高校力量,始终将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冶金高层次人才作为不变的初心和永恒的使命。在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学校遵循研究生教育改革原则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立足资源环境领域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发展定位,创建和实践了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背景下资源环境引领型人才育成体系(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家国情怀”和“科学前沿”体现了贯穿武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领域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全过程的核心要求——“创新引领”培育“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家国情怀”的内涵,旨在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锤炼学生“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科研创新中融合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战略要求,围绕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及社会稳定等主题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思政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协同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资源报国和生态报国精神。“科学前沿”的内涵在于强化“四个自信”和系统创新意识,结合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重构研究生创新激励体系,引导研究生把握国内外学术前沿和行业产业发展动态,增强研究生学术科研主动性和探索科学问题的原动力,提升研究生科学创新能力水平和应用水平,培育在行业中能发挥引领作用的新时代资源环境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同时,“科教平台协同提升创新引导力、教学实践协同提升创新组织力、学科交叉协同提升创新竞争力”(“三协同三提升”)的引领型人才培养思路,是解决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生教学实践中三个主要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是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和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资源,发挥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优势,因类别、因年级、因平台、因团队实施研究生创新激励体系、引导研究生学术科研创新,解决研究生激励创新导向和科教平台服务力发展不匹配的问题。

二是通过课堂教学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学习、课题项目为依托的学术科学研究、技能竞赛为拓展的实践能力培养,围绕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和社会稳定等主题开展教学实践内容改革,创新引领型人才育成体系的教育教学实践组织形式、交往途径,解决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与资源环境领域行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三是通过构建“大资源大环境”学科交叉为特色的资源环境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中部地区发展现状,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科教协同创新发展、推动资源环境生态协同治理和绿色发展,把省情省况、校情校况融入到学科专业建设中,促使中部地区发展战略“引擎”行业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发展,行业地方高校办学特色“驱动”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建设,赋能传统优势学科改造升级,解决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发展社会竞争力不匹配的问题。

二  明确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引领型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包括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矿业工程学科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资源环境领域相关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率100%、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100%,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已形成“本硕博”连贯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学校以资源环境领域传统优势学科建设为基础,通过交叉学科点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实践交往,创新驱动、能力需求、分类培养、多种评价研究生,为培养能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  面向学科交叉融合需求,建设资源环境领域高水平学位授权点

学位授权点建设是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点内容、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其时代定位,完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制度,形成中国特色、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学位点科学规划布局,在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支撑自主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8-9]。武汉科技大学主动服务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和国家、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以矿业工程(湖北省“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基础,与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等学科进行交叉,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打造服务于冶金行业和地方经济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点,建成或联合建成湖北省一流学科“冶金与矿业工程”,“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绿色煤化工与冶金资源环境”“公共卫生与健康”,有效地巩固了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发展重点建设学科、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实现资源环境领域学科与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互渗互涉、交叉融合,形成了资源环境领域学位点辐射效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