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作者: 张文涛

摘  要: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自身发展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且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关键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21-05

Abstract: Patriotism is a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 that upholds national unity and digni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onducting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and have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cultivate a strong sense of patriotism and closely link their own development with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motherland.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in universities contains extremely rich patriotic education content.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aching.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consciousness of patriotism of student, upgrading the magnet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ir patriotism.

Keywords: universities;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ollege student; patriotism education; the new era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长效机制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TJSZZX17-021)

作者简介:张文涛(1982-),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1]”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的内容体系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相关,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一  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引起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和猜忌。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国家现实利益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实施渗透、打压、颠覆活动。而他们思想渗透的主要目标就是我们国家的青年大学生。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在其《行事手册》中,列举了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第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2]”因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3]”他强调:“要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4]”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处于核心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规定了,“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5]”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在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重视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发出《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形成贯穿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6]”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8]”。其中,“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最首要的道德义务。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9]”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毫无疑问排在了首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0]”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2023年10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3]”由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纲要课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又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和党史教育的关键课程。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通过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启示。毛泽东同志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14]。他指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15]”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6]”他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6]”江泽民同志指出:“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他强调:“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17]”胡锦涛同志认为:“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18]”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20]”他强调:“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0]”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平津战役纪念馆时再次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21]”可以看出,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就高校而言,早在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并正式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增设为本科生必修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纲要课在其定位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的有机统一,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历史课。因此,有必要在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  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纲要课程系统讲述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赢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通过纲要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近年来,一些高校出现了大学生“躺平热”“游戏热”“恋爱热”等诸多不良现象,反映出许多大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激发大学生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有许多人甚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22]”通过纲要课程中真实生动的历史史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极大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生动力,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们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其次,可以提高青年大学生拒腐防变的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且充斥于网络之中,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根据2023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79亿,网民人数稳居世界第一。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网民是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一些青年大学生思想腐化堕落,甚至崇洋媚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23]”通过纲要课程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促使他们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青少年不断实施“和平演变”、思想渗透的阴谋,促使他们厚植家国情怀、铸牢爱国防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拒腐防变的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再次,可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辄以“人权”“民主”等问题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并重点对我国青年人实行“和平演变”,以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科学技术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施加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明显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24]”通过纲要课程教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充分了解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大肆掠夺的罪恶行径,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使他们清晰明白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有别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充满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和血腥掠夺。因此,通过纲要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就是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他们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