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刘雪莲
摘 要:新文科一流专业建设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金融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且热门的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为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一流专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金融学一流专业在教育质量、特色办学、国际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展,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金融人才。未来,金融学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入科技成分,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金融学一流专业;学科融合;金融科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3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As a traditional and popular discipline, finance has faced a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dilemmas around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rst-class major in fi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first-class major of finance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education quality, characteristic school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s constantly exploring and solving challeng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financial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rst-class major in finance needs to further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nancial discipline system,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ity, integr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onents, and cultivate financial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first-class major in finance; convergence of disciplines; financial technology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SJGY20220220)
作者简介:刘雪莲(197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正教授。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学。
新文科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旨在结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破传统文科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科融合和科技融合,以培养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新文科一流专业是中国教育部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不仅是对传统文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也是对文科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革新,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现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全球和中国的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金融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且热门的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为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一流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现状——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一) 黑龙江大学金融学专业发展概况
金融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黑龙江大学金融学一流专业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发展基础:金融学学位授予点依托的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金融学设置于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院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学科体系层次完备,为金融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科学思维方法、精湛专业技能和突出创新创业精神,能够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管理部门、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金融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掌握扎实的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系统的金融专业理论,了解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与管理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各类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具有创新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针对复杂经济活动,开展和参与金融相关产品设计与技术开发,并将成果应用于经济实践;熟悉国家政策以及金融产品、市场、行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在金融活动及其管理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振兴意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道德情操;能够使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和工具,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能力,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的需求。
师资力量: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家级一流、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近年来金融专业共承担7项国家级项目(含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级项目20余项,发表各类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2篇,CSSCI共30余篇,获各类教学、科研奖励40余项,编写专著、教材总计10余部。
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满足如下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金融专业知识:能够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大数据以及专业知识等用于解决经济领域复杂金融问题;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经济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金融领域复杂问题;设计开发能力:能够针对经济领域复杂金融问题设计有效解决方案,设计与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金融产品、功能模块与操作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兼顾社会、法律、文化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科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运用所学、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设计模型、整合、分析并解读数据,得到有理有据的结论;现代工具运用能力:能够使用恰当的通信网络、信息与大数据技术工具,解决复杂金融问题;职业素养:在金融实践遵守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协作能力:适应集体活动,在团队工作中发挥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以及协调者的多重角色;沟通能力:逻辑清晰、头脑灵活,具有良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和复杂工作环境下进行沟通和交流;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项目研发、路演、调整以及多渠道、多环节运行统筹、全过程综合管理;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驱力、主动学习并具有持续力,意识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见表1。
(二) 黑龙江大学金融学专业发展特色
黑龙江大学旨在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一流综合性大学,而金融专业也呈现出如下特色。
1 大力培养对俄金融人才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越来越密切,双方需要培养更多的金融专门人才,不断扩大开展合作领域,推动交流常态化。建校83年来,学校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提升,强化了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与俄罗斯的对接。金融专业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继续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大局,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助推构建龙江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实践。
2 中法学院金融人才培养
与法国巴黎南泰尔大学“3+1”联合培养,中法学院金融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吸收黑龙江大学和合作法方高校的综合实力强的多元资源,由中法两校专家学者合作构建,学校对于该项目给予专项、大力支持,中法金融专业可以共享学校多学院的相关一流师资,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班级人数不超过25人,小班独立授课、专门学业导师和辅导员。
3 培养农村金融人才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省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以支持乡村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5条具体措施,包括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金融产品供给体系、完善基础性农村融资配套体系等。各金融机构被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信贷渗透率。
黑龙江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农村金融学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及金融实践为学生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创新创业项目上,设立与农村金融相关的选题,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农村金融素养,为推动黑龙江农业强省计划提供金融人才支持。
4 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地方金融人才
振兴东北的基础在教育,近年东北人才流失严重。数据显示,黑龙江省重点院校毕业生外流严重,但普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很高。东北地区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和吸引显得尤为重要。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正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黑龙江大学作为本地区重要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培养金融领域的留得下、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为地方金融的发展和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总之,金融学一流专业在教育质量、特色办学、国际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金融人才。
二 新形势下金融学一流专业面临的困境
尽管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 经济形势变化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导致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对于高技能、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而对于传统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这导致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金融行业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二) 薪酬增长放缓引起专业吸引力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行业也面临着增长放缓的挑战,行业内部业绩分化加大、薪酬增长不均,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对金融行业的薪酬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过去,金融行业以其高薪酬吸引众多学生选择金融学专业,但近年来,与其他行业如科技、互联网等的薪酬差距逐渐缩小,这使得金融学专业的吸引力相对减弱,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可能会考虑其他更有前景的领域。
(三) 金融科技带动行业转型,改变从业人员职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