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探索
作者: 周新星
摘 要:为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中有效构建思政育人体系,通过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重点分析思政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的特点、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三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强调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可丰富思政教育的理论内涵,也可为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53-04
Abstract: To effectively establish a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in the graduate curriculum of fundamental materials science, we have delved deeply into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nnovated teaching methods, achieving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ance. This process has focused on three key aspects: the importance of IPE in graduate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damental materials science graduate curriculum,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PE system for this curriculum. We have proposed design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curriculum-based IPE,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IP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research outcomes not only enrich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IPE but als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PE in the fundamental materials science graduate curriculum.
Keyword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system;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物油/炭活化废胶粉对RAP的靶向再生机制与性能调控方法研究”(52378456);山西大学校级教改一般项目“基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2024-305)
作者简介:周新星(1990-),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固废资源化研究及其技术推广。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1-2]。材料科学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4-5],但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中,如何使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构建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7]。一些学者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强调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8-9]。然而,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不够、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因此,有必要对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构建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通过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重点分析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一 思政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如图1所示。首先,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思政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后,思政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思政教育对于塑造研究生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
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教育中,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研究生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以确保在科研和工作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通过思政教育,研究生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思政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思政教育在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思政教育,研究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思政教育还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在科研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三) 思政教育对于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任。思政教育能够帮助研究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热情。通过思政教育,研究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自己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定位和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科研和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思政教育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教育中,思政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践:一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加强实践教育环节,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三是发挥导师的榜样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和道德风尚。
二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的特点
材料科学作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材料结构、性能到制备、加工、应用等多个方面[11]。对于研究生而言,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他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和起点[12]。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如图2所示,以下将详细探讨。
(一) 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深度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的首要特点是其前沿性与深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日新月异。因此,研究生课程必须紧跟学术前沿,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同时,课程内容还需具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知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性
材料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物理、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因此,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具有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引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这种融合性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课程通常会系统地介绍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理论框架、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课程还会通过实验、实践等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材料科学的魅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系统性与创新性。课程会系统地介绍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模拟计算等方面。同时,课程还会鼓励学生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介绍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材料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而创新性的培养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 课程设置的个性化与灵活性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个性化与灵活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和方向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三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一) 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思路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的课程模块,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科研方法课程和前沿选修课程等。基础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材料科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实验实践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科研方法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前沿选修课程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还需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课程内容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