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双创”育人模式改革
作者: 周聃 魏艳 薛芳秀 陈雪
摘 要:国家2019年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入选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重点建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等级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C档建设单位。基于新工科学科背景,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来“双创”教育“三段四进”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动探索以打造各系部特色众创空间为牵引,以“大挑”“小挑”及“互联网+”等“双创”比赛为抓手,深入探索“精英教育”+“双导师”、“平台导入”+工作坊、“课证赛岗”+谋职业、“国际引领”+掘潜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两学-三界-四链-五同”的国际“双创”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国际化;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82-06
Abstract: The state started to impl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level Vocational Schools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la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ouble High-level Plan") in 2019, and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construction units of the "Doublehigh-level Plan",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groups, and rated as C-file construction uni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he school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original "three stages and four step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create a unique multi-innovation space of each department as the traction, and to "Big challenge", "small challenge" and "Internet +" and othe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elite education" + "double tutors", "platform introduction" + workshops, "class certificate competition post" + career,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gradually formed "two learning - three circles - four chains - five" international double and creativ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mass makerspa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de reform
基金项目:教育部行指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和路径研究——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HBKC212039,主持人为欧阳全胜);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2024RW273);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类)“电解液添加剂构筑硫正极保护层以改善锂硫电池电性能的研究”(黔科合基础-ZK[2024]一般608,主持人为陈雪)
第一作者简介:周聃(1986-),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教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比较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及教育领导力。
*通信作者:陈雪(1993-),女,汉族,重庆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双创”教育教学、高安全锂离子电池、高比能锂离子电池。
基于学院“双高”工科专业集群特点,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双高”专业群博士科研平台,联动其他部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进行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要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学院将开展“双创”教育作为阶段发展重点,打造国际“双创”教师队伍、出版教材持续深挖特色“双创”育人模式[1]。当下,国际背景“双创”教育反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引领下意义深远。笔者拟结合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众创空间运行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双创”人才育人模式变革路径。
一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内涵意蕴
当下职业院校面临着“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本科”高层次发展“双高”建设发展时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创业为特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标省级及国家级空间及孵化器等平台,同时结合了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主动探索工作方式教学,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赋能了新的内涵意蕴。相较于传统工科人才,新工科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且具备国际竞争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育人目标,主要为针对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等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恰恰符合我院的专业设置发展、学科优化及工科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 以“高技能”为导向,培养国际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新工科背景是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学科背景下专业设置发展的新概念,从传统工作育人模式以“学科为基础”转变为“市场为导向”,将人才培养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采取信息化、智能化等对传统工科育人模式进行改革、转型和升级。基于新工科背景,“双创”育人由原来强调职业性、实践性转变为时代性、应用性,不仅注重提升理论素养和技术研发,也融入了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这既符合职业教育工科背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多样性的学科的交融共生更是构筑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技能国际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孕育的温室。在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新工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教育,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使命,通过学习国外“双元制”“学徒制”“社区学院”“TAFE”等新教育理念及模式来培养出综合型高技能国际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才能进一步适应日益开放的世界“地球村”。
(二) 以“强就业”为核心,推动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就业
对比于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文凭均由所在国政府颁发,其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课程多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量身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因其成为欧洲、大洋洲及东南亚通用的标志性职业教育形式,具有教育内容设计参与者多元、就读地点与实践灵活度高、选择就读后应用选择面宽等特点,备受我国教育从业者学习借鉴。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教育对传统工科进行优势整合、积极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来改革传统工科学科及专业设置,借助“众创空间”等工坊式人才培养孵化器,让学生真正体会创新思维落地、创业项目真实工作生产过程,“以创新谋发展,以创业带就业”,从而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牢牢以“强就业”为核心良性持续发展,改变传统教育的滞后性、知识性。
(三) 以“产教融合和科创融汇”为对标支点,全面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发展意见中,希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四新”建设共同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车轮一起转,构建贵州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着力打造贵州竞争新优势,打开新旧百年交替贵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党的二十大中,着重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为我们创新创业的从业生态提供了持续优化的优质土壤。在新工科背景的催生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市场化高质量需求,因此顺应新工科背景,我院以“双创空间”为建设抓手,通过跨界整合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新型工科类人才。空间的核心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探秘工作及生活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引导学生不断上下求索,为培养适合产业及市场发展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贡献,以空间作为孵化载体实现“双创”国际化育人模式改革,培养出大批可以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高技能”“强就业”“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全面实现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建设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
二 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一) 坚持以空间为依托,全面拉动“双创”育人联动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
基于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我院高质量“双高”建设与高水平职业本科筹建两大重点工作,按照“一系一品”原则,2022年我院引入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双创”育人新模式,出台了《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化众创空间遴选管理办法》(简称《办法》),面向我院七系一院一部来进行空间立项申报工作,《办法》明确了年度空间基本任务与政策支持,计划“十四五”期间实现空间系部所全覆盖,最大化发挥产教学研创积聚效应,全校“双创”一盘棋,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创新、协作与共享的“双创”平台。
以重点特色专业群为基础,2022年我院在信息工程系和轻工化工系成立两家基于专业学科发展的众创空间;2023年依托就业优势成立经济管理系“数智经管众创空间”、依托国际级赛事成果成立国际学院“亿客思国际化众创空间”,国际化众创空间的成立不仅为建设部门带来了“双创”教育的工作坊,也为其他空间和我院其他项目带来了国际化市场渠道延伸拓展的发展新机遇,成为“双创”育人工作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
(二) 聚焦以赛事为载体,服务省内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核心能力类属分析,以“实践能力”“竞争进取心”“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来分类,发现“双创”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比赛比课堂案例教学更加有效[4]。基于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产教融合+科创融汇”育人模式,2022年4月,我院出台《贵州省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标志性成果及各类竞赛奖励办法(修订)》,明确将创新创业大赛类奖励放在教育教学标志性成果奖励之后,技能竞赛奖励之前,列入我院重点比赛奖励范围。我院鼓励师生参加“大挑”“小挑”“互联网+”等“双创”赛事,通过赛事积聚师生团队齐齐发力,对标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产业,以“双创”教育为抓手,将院校教育和企业教育双元融合,实现双元共育强技术高技能复合型“双创”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