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南国防 刘妮
摘 要: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为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其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围绕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分析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探讨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介绍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成效。研究表明,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该文为新时代下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思政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045-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full-staff education,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essential in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the course of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are analyzed. By digging deep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the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solution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ar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eeply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students, and also promote the learning of major knowledg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nergy and power class specialized cours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era;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practic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探索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育人机制,旨在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育人格局,培养新时代具有扎实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的制造类高级人才。
一 新时代下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新时代对理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认识到能源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关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关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国内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工科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这一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关研究和实践还不够充分。国外关于工程教育与道德伦理教育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国外的经验不能直接套用于国内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为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该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导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相对薄弱。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实践新时代下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加强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动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因此,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梳理当前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二 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度不足
在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和概念,还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课程思政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较为独立,不能有机融合,这样易于出现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简单叠加、思政元素简单堆砌等现象,造成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游离、思政育人效果不佳等窘境[2]。课程思政不仅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还影响专业知识的教授。在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未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内在联系、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不足等问题[3]。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点,形成水乳交融、自然流畅、合二为一的思政新模式,这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
(二) 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4],课程思政教学中如果仅采用传统的面授-作业模式教学,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很难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具有概念多、学术名词多等特点,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将概念具象化,学术名词较为晦涩枯燥。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化的需求,存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三)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系统化欠缺
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目前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路径,导致该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明确的指引,各教学内容之间的思政元素关系缺乏系统化设计,在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考核等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现行的课程思政大多停留在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上,整体思考和系统设计欠缺。专业中各课程思政元素存在重复引用的现象,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在讲授叶片制造工艺时,可以引入我国制造工艺的尖端科技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讲到数控机床发展时,也有类似的思政元素设计,和叶片制造工艺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
三 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深入挖掘汽轮机制造工艺学中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针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不足的问题,深度挖掘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专业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挖掘思政元素应不牺牲专业知识的讲授,并找到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合理的契合点,通过挖掘—实践—再挖掘的迭代过程不断优化[5],使教案设计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对待工作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乐于奉献[3]。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具有概念繁多、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建立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见表1。
针对思政课程信息化资源不足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优质的思政网络资源设计到学习系统中。形成“虚拟与现实联动、线上与线下一体、课内与课外互补”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教学方式,扩大传播渠道,丰富教学内容,让课程思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打破枯燥乏味的满堂灌式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专心、更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只有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空间,坚持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针对系统设计不足,存在碎片化的特点,首先应加大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结合,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自身必须重视思政培训,通过课程思政培训、比赛评比、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邀请国内课程思政模范教师进行专题报告,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其次应分析专业定位和职业岗位素养需求,列出需要融合至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做到全面覆盖且不重复;加强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开放优秀课程思政网站资源,这些措施有助于解决课程思政系统化不足的问题。
四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通过挖掘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