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及优化设计
作者: 朱孟珏 梁嘉莉
摘 要:城市规划原理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政策性联系紧密,新时代又被赋予新的课程思政内涵。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基于新思政理念、新国家战略、新社会关切和新学科发展的趋势分析,探讨提出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要重点关注专业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传统元素与新兴理念融合、规划理论与政策实践融合、教师授课与学生参与融合等“四个融合”机制,并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提出优化设计。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课程体系;BOPPPS;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193-04
Abstract: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d core course for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close connection with policy, and the new era has been given a new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he new era has been given a new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aking the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rend analysis of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new national strategy, new social concern, and new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idea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of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is explored and put forward. It emphasizes the "four integration" mechanism, which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lassroom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emerging concepts, the integration of planning theory and policy practi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lecture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tc. It also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lin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links a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design.
Keywords: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BOPPPS;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了国内外城市规划思想及动态,要求学生掌握各类规划的编制设计、方案评析优化及城市管理实施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探讨解决城市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相关专业学生今后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监测、城市管理的工作与实践提供基础。
由于特有的广视角的学科属性及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科城市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基于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该课程面临新的改革诉求[1-2]。同时,学者们分别从翻转课堂、PBL、OBE等教学模式或理念探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3-5]。研究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体系对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树立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与奉献的工匠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城市规划原理思政融入的新背景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应用性与时事性较强,新时代下又被赋予新的思政内涵,具体体现以下新趋势。
新思政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6]。具体来说,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四个自信”“大国三农”和“工匠精神”等内容教育[7-8]。
新国家战略。规划类课程教学体系与国内外规划思想动态及规划大事件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成为国家新兴战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雄安新区等成为战略发展重点地区。如何将课程理论与国家战略充分结合是关键。
新社会关切。理解“人民城市”科学内涵,树立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全过程的规划理念。规划要关注反映城市微更新、城市韧性治理、智慧城市、口袋公园、民生福祉等新社会关切。
新学科发展。与传统实证研究不一样,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研究,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城市规划具有百年学科根基,但规划对象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从大都市到小城市和乡村,再延伸到海陆空一体;从城市发展观测到规律总结,再到城市大系统的剖析;从传统规划设计传承到世界规划理念交流,再到中国规划管理的改革创新。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大部制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中国式现代化、城乡高质量发展、都市圈建设、人民城市设计、新城发展、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城市安全观、数字化城市、土地监测评估预警、“三区三线”划定、深度学习与智慧管理、碳达峰与碳中和等新理念和新内涵不断演进。
在思政融入的新趋势下,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规划思政理念,又要反映时代新政策新思想。学生在实际学习这门课时,要理解城市规划体系构成及其内在关系、各类规划的工作步骤及编制程序;能够用理论联系城市规划实际,理解“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科学规划内涵;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规划观,树立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全过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促进高质量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
二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优化——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一) 课程思政总体思路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基于管理学、资源学、地理学等建立起来的跨学科专业领域,城市规划原理(以下简称“本课程”)是其核心必修课程。2018年以来,由于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多规合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职责的现实需求,现有规划课程体系相较以往会有大幅度变化。在新趋势下,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要与时俱进,需重点把握以下“四个融合”。
1)专业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本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思政融入点多,不同专业修读侧重点不一样。要科学把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侧重点,科学选择思政融入环节,在继承传统规划理念和职业素养基础上,将新思政要求贯穿教学始终。
2)传统元素与新兴理念融合。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一直是本课程的传统思政元素。新时代背景下,韧性城市、人民城市、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等新概念不断涌现。课程思政教学要将传统元素与新兴理念有效、合理、科学地融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中国城市工作总体思路,即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3)规划理论与政策实践融合。本课程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要了解规划政策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体系、土地综合整治等。同时还要积极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及地方战略实践,能用规划理论解析评价规划实践,在课程学习中增强职业素养、法治教育、创新精神。
4)教师授课与学生参与融合。规划类课程实践应用性强,教材知识点、行业规范、政策背景和实践案例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随时关注规划理念、规范标准。同时,要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时事,参与案例实践的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规划反思,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培育、传承、体现“工匠精神”。
(二)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
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把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科学优化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体优化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将土地整治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等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本课程加以差异化教学,突出各自侧重点以及相互补充融合。
2)结合各教学板块内容,将爱党爱国、家国情怀、宪法法治、人文素养、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作为课程思政重点。
3)结合人民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新兴理念,创建区域及城市规划实践案例数据库,将新理念新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4)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及实践环节设计,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具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见表1。
(三) 课程思政教学环节优化
城市规划原理属实践应用型课程,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更加偏向学生主动参与。引入BOPPPS参与式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BOPPPS模式由Instructional Sills Worksop(ISW)开发推广,该模式由导言(B)、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和总结(S)6个环节,加上课前课后任务,构成一套教学模式[9-10]。以课程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节为例,引入BOPPPS模式探讨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见表2)。
1 课前环节
布置学习任务,找出各类起源的代表城市,要求学生通过小组作业形式,以某城市为例分析其选址、空间布局、人居环境的设计思想。该环节旨在加强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2 课中环节(BOPPPS模式)
1)导言。基于学生课前学习任务,采用视频、图片展现,从城市产生根源引入“八大古都”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
2)目标。提出目标,即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发展演化规律;传承与创新人居环境与城市营建的规划思想理念。
3)前测。设置古代规划思想相关知识测试点,以问答、投票等形式带动学生思考,并了解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相关知识点熟悉程度。
4)参与式学习。以《周礼·考工记》礼制(儒家)规划思想、《管子》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划思想为主线,以小组讨论、都城平面绘制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穿插引导讲解先秦以来历代都城的选址、空间秩序、人居环境营建的规划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