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水产类专业遗传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作者: 汪桂玲 沈玉帮 牛东红 孙悦娜 徐田军 陈艳红
摘 要:新农科建设对涉农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遗传学作为水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课程组在遗传学课程思政设计思路、课程思政系统化教学设计的重构、课程思政案例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尝试,培养水产类学生的“三农”情怀,成效明显。最后总结课程思政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及教学反思,为新农科背景下水产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水产类专业;遗传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农”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192-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e-related talents. As a basic course of aquatic products major, genetics ha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urse group has made many reform attemp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ideas of genetics cour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teaching desig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cultivated the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ith obvious results. Finally, the experience, practices, and teaching refle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aquatic gene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quaculture majors; Gene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he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sentiments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精神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1]。作为涉农高校,面临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农科建设和高水平地方特色大学建设的多重发展机遇,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2]。涉农高校作为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强农兴农责任和担当农业强国使命,是新农科建设对知农爱农创新人才的新要求[3]。上海率先在高校试点探索课程思政,并于2019年推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高校和领航学院建设[4]。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依托国家“双一流”水产学科,入选了此次领航学院建设项目。遗传学作为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在水产类专业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度发掘遗传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一 开展遗传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是高校专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和基本支撑[5]。遗传学是水产大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6]。遗传学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具有先天的素材优势[7]。对于遗传学学科而言,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伴随着假说与构想的设计和验证过程,是怀疑、批判和追求创新、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同时遗传学又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学生除掌握基本知识以外,还需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查阅文献,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地培养跟踪学习遗传学领域前沿进展的终身学习习惯,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用科学的视角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二 遗传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融入
(一)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遗传学是水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征、课程特点等,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基础知识与科学前沿兼顾、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融合的设计理念,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具有服务“三农”意识的新农科人才。遗传学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和三个融合(图1),在教学中做到水乳交融——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互融互促,水到鱼行——实验课铺垫课程思政,水滴石穿——日常教学过程孕育思政效果,水到渠成——突出中国水产案例教学效果。课程思政贯穿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环节全过程,如图2所示。
(二)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
1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系统化教学设计的重构
根据水产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①严守科学伦理道德,探索生命遗传密码;②践行实践实验创新,掌握遗传育种利器;③涵养大国“三农”情怀,发展绿色水产养殖。
对标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和OBE教学理念,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开展课程研究,通过聚焦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完整系统的重构,构建一体化设计、深度融合系统的知识体系。将精选的19个课程思政案例及1个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案例有机融入到相应章节的教学知识点上,课程的知识内容及蕴含的思政元素具体见表1。
2 课程思政案例的融入和教学方法
20个课程思政案例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遗传学建立和发展中的伟大先行者们。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努力和贡献,如奠基人孟德尔的颗粒式遗传机制理论及两大定律为遗传学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摩尔根的基因论和连锁互换定律等一系列杰出的工作及其他科学家关于基因的探索不断丰富遗传学的内涵。这部分内容授课中结合科学家发现重大理论的实验过程,注重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创新,用伟大科学家的人格和献身科学精神的案例渗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奥秘,揭示遗传学规律。具体见表1知识点1,2,6,7,8,11。
2)遗传学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科学家们。根据知识点融入相应的遗传学最新研究成果,以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上的中国论文为着力点或者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新品种培育为例,用嵌入式讲解、专题式研讨或开放式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科学家尤其是水产遗传领域科学家的智慧和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本课题组作为荣获2020—2021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的主讲教师团队,二十多年一直耕耘在水产遗传育种科研第一线,目前淡水珍珠蚌5个新品种中有3个新品种是由本团队培育的,在教学实践中主讲教师通过自己科研成果和亲身经历,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行业使命感,情系“三农”,发展水产绿色养殖。具体见表1知识点5,9,10,13,17,18。
图2 教学环节遗传学课程思政的设计
3)遗传学研究热点问题的科学伦理道德。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广泛,桂建芳院士团队利用该技术研制出第一代杂合体少刺鱼解决吃鱼方便的问题,但是贺建奎不顾生命伦理和潜在风险基因编辑婴儿的行为,不仅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谴责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过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珍爱生命,遵守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具体见表1知识点3,12,14,15。
4)辩证思维与深邃的遗传学理论交融。思辨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本课程的辩证思想体现在很多章节的内容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具体见表1知识点4,16,19。
5)遗传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对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实验教学实现思政元素从教室课堂到实践课堂的映射和迁移,在实验课堂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其言行就是最好的思政案例。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行合一”,通过任务驱动式和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学术诚信和合作精神等。具体见表1知识点20。
三 课程思政成效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是课程育人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8]。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重要的教学对象[9]。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过程全程育人,强调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启示和自觉,使学生在关注知识和技术层面的知识外,培养和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科技报国等家国情怀和坚持科学真理的精神,真正做到立德树人[10]。
通过多元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多方面素质。课程思政开展后学生进步明显:①首先学习积极性提高,上课讨论环节最受欢迎,课堂气氛活跃;②实验课由原来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到现在重视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不理想时主动找老师分析原因要求重做;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长足进步,进入主讲教师实验室开展大创项目的学生和报考主讲教师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有多名学生获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奖,本科生发表十几篇SCI收录论文。
遗传学所属水产与生命学院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本课程获得2018年校级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2021年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23年获得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由之前考试考核为主改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试题库建设和平时学习考核机制的完善,将学生课堂的发言、作业、讨论和思政融入的小论文等平时成绩纳入学习考核机制。
主讲教师主编的《水族动物育种学》教材获得2020年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主编的“十四五”规划教材《水产遗传学》将于2025年底正式出版;团队获得校级2021科研育人示范团队,2022年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活动自然科学组二等奖;主讲教师团队获得2022年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主讲教师汪桂玲获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