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需求视域下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 刘玉荣 胡荣 陈艳 王锦标摘 要: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础、推进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诸多能力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优质的跨界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化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策略;专业知识更新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01-04
Abstract: Building a high-level teaching workforce is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strengthening the talent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ensuring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in th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laces higher demands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updating ability,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bility, digital teaching skills,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apabi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However, there are widespread deficiencies in the capabiliti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China, which to some exten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creating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platforms,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nd optimiz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apability of teacher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us better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university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competenci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updating ability; digital teaching skills
伴随工业4.0概念的提出,人类社会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崭新的“数智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云计算、量子信息等新技术正在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积极进行战略布局,旨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取得主动权和领导权。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刻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于2023年9月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1]。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
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校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直接参与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和壮大[4]。然而,当前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类型,还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5]。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础、推进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6]。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普遍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高校教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视域下的能力提升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教师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也对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挑战和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加快,高校教师的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具备更加丰富和多维的能力,包括知识更新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一) 具备知识快速更新的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前沿技术与知识的强力驱动[7]。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超出传统教育模式的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如何及时获取专业前沿知识,快速更新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确保所传授的知识始终处于学科发展前沿,避免课堂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信息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众多知识更新的途径。通过网络平台、开放课程和在线教育资源,教师能够便捷获取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资源,但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将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培养出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 强化跨学科融合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知识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跨学科融合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主动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将其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适应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 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8]。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不仅推动了教育模式变革,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教学工具。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善于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教学工具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及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课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 提高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
新质生产力要求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而高校教师是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基础理论创新,还要提高对创新实践活动及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度,调整研究方向与行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产出更多能够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新技术发展趋势,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及时了解行业需求,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及成果转化工作,并结合实践经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五) 增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9]。在此背景下,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校教师提升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外语水平,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主动与外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此外,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要求教师具备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同行,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际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共享等。
二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教师能力存在的不足
在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挑战时,我国高校教师目前普遍存在诸多能力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知识更新能力滞后、跨学科融合能力缺乏、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薄弱等。
(一) 学科知识更新能力滞后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持续更新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固化、老化,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有限,难以紧跟时代步伐,这种学科知识更新滞后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许多教师仍旧依赖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未将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此外,高校的学术评定体系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成果和学术论文,缺少对教师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激励,导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自我知识更新和学习的动力。
(二) 缺乏跨学科融合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科体系较为僵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分明,教师往往不具备跨学科的协作与实践机会,大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长期从事单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知之甚少,导致其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在面对实际复杂问题时,难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强调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的成果,导致教师在跨学科合作中缺少足够的激励。
(三) 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呈现出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特征[10]。数字技术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为在线互动、远程协作、个性化教学、过程性评价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高校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1]。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普遍较低,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辅助教学。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虚拟实验室,但教师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掌握数字化教学的核心技能。此外,许多教师缺乏对数字化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仍旧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依赖传统的教材和课堂讲授方式,开展数字化教学仅仅是将教材和讲义搬到网络平台,并未采取数据分析、互动式教学等先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