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 郑耿忠

摘  要: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相互作用和促进的关系,高等教育在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厘清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演进历史逻辑,梳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理论逻辑,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实践路径,是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赋能;逻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05-06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promoting relationships. While higher education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talent culti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mean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lso provide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higher education. 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interaction and evolution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er education, sorting out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how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s higher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how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s higher education are essential to the curr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igher education; empowerment; logic; implementation path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对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促使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和升级。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这种双向赋能关系有助于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历史逻辑: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演进

(一)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互动

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一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生产力的提高内在推动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师徒制、家庭教育等形式传授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能,对维持和传承生产力起到基础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强调个人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培养了人才。工业革命期间,对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需求促使教育体系开始重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大量适应工业化需求的技术人才。19世纪末至20世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逐步增强,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义务教育普及,为工业化社会提供了大量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20世纪中叶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影随形。为适应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日渐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全球化和当代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推动教育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应对全球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

对于中国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从恢复与探索到改革与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  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

世界上至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约1760—1840年)

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的改良,促进了大规模生产和工厂系统的建立。教育开始从传统的学徒制转向更为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工业化社会对标准化、批量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教育开启了世界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约1870—1914年)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石油化工等工业的发展,要求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职教、工科教育开始兴起,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学和技术。

3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

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模式。教育开始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4  第四次工业革命(21世纪初至今)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正在重塑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内容开始融入更多跨学科的元素,强调培养创新思维、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如智慧教育平台、VR教学等。

科技革命的每一轮高潮,都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教育体系不断适应和更新。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育内容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被引入,塑造学习新体验,提升教学效益;教育模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向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如混合式学习、翻转教室、项目式学习等;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使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日渐缩小,同时推动了终身学习的发展。

(三)  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发展

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发展表现在:能够通过调整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需求,动态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变化。

高等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工业化初期,重点在于培养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更突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对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性力量。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没有人力资本的跃升,就谈不上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需要能够理解社会发展现状并具有创变思维,能够整合社会的复杂系统并具有复合思维,能够主动适应新科技的发展并具有技术思维。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站位、新趋势、新方向。

高等教育根据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优势学科得到加强。发展新学科,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进行淘汰、优化或整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地区经济特色和优势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应对日趋综合的产业发展需求,大学鼓励跨专业的研究与教育,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跨界思维和能力;各高校还通过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的机制等方式进行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快速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不断推进创新。高校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产业前沿知识,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如采用OBE授课、翻转课堂等。这种创新不仅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高等教育还建立了以素养为先导的评估机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更全面考核,减少对传统分数和文凭的过分依赖,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为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和联合研发,高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高校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的同时,也不断探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推动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拓展与教育公平的提升同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学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致力于以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在扩大高等覆盖面的过程中,高校也强调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公平的实现,以保证全体学生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一系列举措,在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变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需要与社会生产力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匹配,确保教育系统能够持续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  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撑

(一)  人力资本理论的引领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和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等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促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无形资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强调教育对于增强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投资是促进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点,要求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需求的劳动力。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即从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另外,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伴随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往往是颠覆性技术的突围,这需要人力资本中具备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的人才。这一要求客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推动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科学等。②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通过强化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借助实验室研究、课题实习等途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研发技能。③创新教育课程构建。高等教育通过构建创新教育课程,如创业教育、设计思维、创新管理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④技术转移与产业化。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高等教育促进研究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实际过程中。⑤倡导个性化教育。高等教育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更多个性化学习路线与专业选择。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来学习。通过这些方式,高等教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不断适应,培养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