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 卢瑜 王雄英
摘 要:新商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亟待加快数智化转型,而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智化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该文基于新商科背景,在“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产出导向基本逻辑指引下,围绕本科生贸易业务能力和数智技术融合能力的提升,考虑国际贸易本位知识与数智技术的融合,构建“贸易-数智科技”融合式、“通识-融合-应用”三层递进式、“校内-校外”圈层式相结合的数智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数智化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商科;数字贸易;数智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85-05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business discipline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digital-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re of digital-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igital-intelligent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ew business discipline and guided by the basic logic of output-oriented "industry talent demand-talent cultivation goal-curriculum construcution",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nhancement of undergraduates' trade business ability and the integration ability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nsider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knowledge and digital technology, we will build a digital intelligent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rade-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ed system, "General knowledge-integration-application" three-layer progressive style, and combination of "on-campus and off-campus" circles.
Keywords: mathematical and intelligent curriculum system;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new business; digital trade;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重塑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新形态[1],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升级、智能化跃迁,加快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淘汰与更新[2]。数智时代,面对商业模式转变、经济转型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教与学的挑战,学生应主动求变,提升数智技术个性化培养成效;教师应积极应变,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高校应准确识变,促进数智化转型[3],应当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商科建设[4],在培养目标定位、内容体系重构、课程数字化转型、师资团队建设和产教协同育人等关键领域推进变革,培养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新型商科专门人才[5]。
2018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理念,新商科建设理念走入学术视野。新商科是以数智经济为背景,打破传统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壁垒,融合现代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商科[6]。新商科建设应以培育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能力和综合性素质的卓越财经人才为目标,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改造[7],这就要求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四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商科+技术+思维”的课程和能力结构体系,强化交叉融合,推动课程体系数智化重构[8]。
然而,尽管高校和教师都意识新商科建设下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都初步了解数智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原则,但在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应用和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数智化类课程设计直接采用工科课程,跨学科交叉融合度低;尚未形成系统的数智化课程体系。
综上,本文基于新商科背景,在“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产出导向基本逻辑指引下,以数智化转型为着力点,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数智化课程体系,以期为培养适应数字化贸易业态发展趋势的复合型跨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提供支持。
一 数智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重构的动因
(一) 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引发贸易类就业岗位的迭代升级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数字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发展趋势。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据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2.5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78.6%。2023年的前8个月,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为1.8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4%;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为2.38万亿元,增长15.6%[9]。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贸易类就业岗位的迭代升级,跨境电商经理、国际商务专员、商务数据分析师、数字市场营销经理等一系列以多科性、复合型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岗位应运而生,数智时代高校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系列挑战。
(二) 新商科背景下贸易人才培养亟待加快数智化转型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面向科技革命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新商科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数字经济为背景,打破传统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壁垒,融合现代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商科。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已将数字贸易作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贸易类人才培养亟需加快数智化转型。
(三) 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智化课程的开发及建设
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仅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务课程,无法有效对接数智时代的贸易大数据管理、国际商务数据挖掘、全球贸易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工作和任务,不能为数智时代贸易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数智化课程亟需加快建设。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文理融合的跨学科教育,将大数据思维贯穿整个教学及贸易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培养既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能够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理解互联网+运作方式,又深谙外贸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的新型复合型跨境商贸人才。
二 数智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数智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全球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市场需求。为了解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基于国内典型高校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
1 基础理论课程
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和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课程组成,其中如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金融学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类课程,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这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占比约在20%~30%之间。而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占比约为10%~15%。
2 跨境电商与数字化相关课程
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跨境电商运营与管理类课程逐渐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核心,占比约为15%~25%。数智化时代,数据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如大数据分析和商务数据分析等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类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占比约为5%~10%。
但云计算、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中的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前沿课程,目前仅极少数领先学校开始布局。
3 语言与文化课程
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外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不可或缺,占比约10%~15%。此外,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了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文化和礼仪规范,占比约为5%,且多采取选修课的形式。
4 实践与实训课程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实训、跨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训、国际市场推广实训等实训课程与项目占比在20%~30%之间。大部分学校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课程实,也有部分高校在大三学年第2学期就引进了为期2周以上的生产性实训课程,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运作和市场需求。
(二) 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特点
1 增设与整合并行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中增设了跨境电子商务方向或独立专业。这些新增设的专业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整合了原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等课程,并增设了跨境物流、跨境金融支付、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等新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
2 技术融入与课程创新
部分学校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化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如开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适应数智化时代的需求。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语言与技能并进
在数智化时代,国际贸易的沟通与合作更加频繁,语言能力成为跨境商贸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中保持了外语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蓬勃发展,服务贸易蓬勃发展,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较2013年翻了一番,达到2.07万亿美元,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2015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5.8%,累计达6 7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12%升至2021年的14.7%[10]。据此,一部分高校还增设了一些小语种学习的微课程,以满足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的沟通需求。
(三) 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问题
1 课程体系多维度融合不够深入
在数智化背景下,跨境商贸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框架内,虽然现有课程体系尝试融合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内容,但实际教学中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多维融合不够深入。例如,数据分析课程不应当仅仅教授基本的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还结合跨境电商的数据特点,教授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市场趋势预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