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探讨

作者: 蒋燕 王兵 寇尚乾 唐雪峰 刘婕

摘  要: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驱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起点创新;构建长效机制,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标准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改革实践教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效率育人;夯实师资队伍,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实施。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02-04

Abstract: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actical problems, a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to drive the high-level inno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We should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support the high-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e shoul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promote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inally, we should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to push for the high-efficiency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to push for the high-efficiency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 cooperation. 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teacher team to ensure the high-level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word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ath; mechanism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产业与高校的双向互动与合作,是高校与产业实现共赢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从宏观层面上讲,是实现教育与其他产业结合,从中观层面上讲是实现校企多元主体合作,从微观层面上讲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短板和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拓展视野、放大格局,统筹政府、高校、专业、企业和师资“五位一体”,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塑造成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的强劲推动力。

一  完善顶层设计,驱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起点创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面广、利益关联大,是具有全局性的协同育人与创新体系,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需要协调一致。因此,完善质量标准、制度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根本前提。

(一)  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质量标准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使之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作为有机整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统筹协调各方,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考核、教学管理、实习实训与实践能力培养等环节。当前,各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无据可依、操作无序,缺乏的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规范化参考指标,因此,要科学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重点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建设等环节制定基于产教融合的具体指标,并将其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标准体系之中,形成上下一体、纵横贯通、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和能够有效实施的质量标准体系,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重要参照。

(二)  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产业企业各方责任明确、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当前的政策性文件比较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一些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刚性的制度性的支持,各方配合不力,由此形成产教融合高校“一头热”的现象,行业产业企业的动力不足。因此,要推动地方立法细化产教融合[1],根据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完善地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制定和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性文件的形式,厘清校地企各方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做到职责分明、推进顺畅和互相促进。在政府层面出台宏观的制度性文件的基础上,学校和行业产业企业应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细化目标任务举措,明确推进路径、评价考核办法及激励措施,为顺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校内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要完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互相促进,有序推进。

(三)  优化现代产业学院的评价与考核指标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现代产业学院承上启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必要中介和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一是优化课程学分置换办法。现代产业学院主要设置实践类课程,应对接好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专业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明确实践类课程的学分置换,为学生提供合理可行的选课方案,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二是优化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办法。将教师在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工作量进行合理评估与折算,切实做到客观公正评价,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推动现代产业学院高效运行。三是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与使用。促进现代产业学院整合学科专业、产业行业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布局优化体系,做好资源模块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资源开发力度与使用效率。四是优化教学运行。加强行业产业企业与各专业之间的对接与协调,完善对现代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明确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与考核的导向作用,切实做到提质增效。

二  构建长效机制,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标准建设

顺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在于通过构建校地企之间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学校、行业产业企业等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机互动,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机制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一)  构建协同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不协调的问题

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主体应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2],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合理匹配校企合作的层次。一个行业中,既有骨干企业,也有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同样,高校也是如此,有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也有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应按照优势专业对应区域龙头企业、特色专业对应特色产业、一般专业对应中小微企业的格局推进校企合作,同时,应按照由区域向周边逐步辐射的顺序依次推进。二是要科学设计校企合作的内涵。政府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直接动因莫过于新常态下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3]。围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协调好校地企三方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任务,针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企业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加强与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精准对接双方需求,明确校企合作的方向、路径、举措,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内容,全面加强资源整合与优化,拓展办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能力。三是要全面驱动校企合作的实施。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一纸合同上,关键在协同推进。校企双方要加强参与和互动,在合作的方向、目标、任务、内容、形式、举措和手段等方面不断加强沟通,不断寻求新的契合点,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科技研发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生产效益与办学效益结合起来,实现校企联合共建实践育人体系与科研基地(实验室),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

(二)  构建联动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学校、企业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并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沟通机制。校企双方均应设立专门机构——校地合作处,作为负责校企合作的专门性管理机构,统筹校企合作有关事宜,双方定期进行有关合作的交流和沟通,保障双方的信息共享及合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学校、行业产业企业需要加强对话并建立动态化的需求交流机制,确保双方的供给平衡和合作的适时调整。行业产业企业应及时地将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情况向学校发布,学校应对接行业产业企业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科技研发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三是学校、企业需要联合参与并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共育机制,确保双方的资源共享和合作的效果效率。学校和行业产业企业应共同拟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创新实验室、师资队伍,共同推进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提高校企合作的高产出、高效益、高水平。

(三)  构建共赢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不主动的问题

深入推进产教融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健全产教融合制度,保障各方主体利益[4]。推动产教融合各主体在利益达成方面实现共赢,从而激发各方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一是针对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企业注入“获得感”。行业产业企业动力不足,不愿意投入资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学校需要重点关注行业产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卡脖子”技术进行改革创新,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为企业解难题、破思维、促发展,以真实、高效和便捷、一流的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地进行利益分配,提升合作双方的满意度。切实让企业从根本上享有“获得感”,从而使企业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合作的主动性和参与率,主动增加投入。二是针对教学单位激励不足的问题,为教学单位注入“实惠感”。教学单位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单元,教学单位积极性的发挥与否,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教学单位主动性不够的突出问题,学校应重点加强对教学单位的引领和激励,在资源、经费、政策方面向校企合作倾斜,鼓励教学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加快推进校企合作。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审、教师评价、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推动广大教师献计献策,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科技研发融入行业产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提高教师的参与度、融入度、契合度。

三  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