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 刘宏伟 谭丽 肖蓉 周誉 严锐帆 刘艳丹

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0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是有效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该文基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求,通过纵向分类实施和横向互动融合,构建“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企业评价和工程实践指导情况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和不同课程类型分类评价的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应用型高校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教学质量;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14-05

Abstract: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s fundamental to effectively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ulti-entity particip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pplied universities, categorized by vertical classification and horizontal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system includes evaluations from students, supervisors, peers, self-evaluations by teachers, evaluations from enterprises, and assessment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guidance, 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applied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pplied universities serves as a guiding role in their development, promoting teachers to enhance their teaching level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ing quality; index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要求我国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目前,我国已有67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一半以上。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对高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和“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等重点任务。《总体方案》发布后,全国各高校高度重视,充分落实文件精神,结合高校实际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方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因此,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评价工作,加快构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困境

(一)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从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通常包含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实验实践课和技能应用课程等,并注重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由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差异较大,用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满足所有课程的教学要求,导致评价结果与真实结果差别较大,无法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1-2]。

(二)  评价主体不全面

评价主体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方评价主体参与才能全面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目前,不少高校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评价参考,忽视了同行、督导、教师自身以及企业等评价主体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导致评价结果片面。此外,由于受学生知识限制以及教学过程复杂性制约等因素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出现“为评而评”“随意评价”等现象,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3-5]。

(三)  教学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直接照搬其他高校的教学评价指标或者凭借经验设置指标,而缺乏对指标的层级分析和合理评判,导致指标内容不科学、不合理性。第一,评价指标表述抽象,难以度量。如“为人师表”“因材施教”等抽象词汇表述不明确,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完整、准确地做出评价。第二,指标内容分类不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指标描述存在重叠与交叉使用情况。如“理论联系实际”属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属于教学效果,“耐心答疑”属于教学态度等,在设置指标时未仔细分析与辨别,极大影响评价指标的效度[4]。

二  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结构逐步深化、优化与求精的过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突出应用型特征

应用型高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应用型高校的内涵,牢牢抓住“应用型”这一核心要素,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估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

应用型高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将学生、督导、同行、教师自身以及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全部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构建多元化主体评价模式,确保评价效度和信度。

(三)  评价内容全面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涉及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时间段的教学活动。因此,对这一复杂过程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要突破传统基于经验感知设置的评价内容的局限性,采用全面综合的方法,构建一个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从教师价值引领、教学态度、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全过程多维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并逐层分析各项指标内容。此外,应用型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除课程教学外,教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活动也应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重视过程评价。结果性评价为学校在特定时间段(一般为每学期期末)组织的教学评价。学校收集各评价主体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而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则覆盖整个教学时段,学生可参加任课教师发起的随堂评价或问卷调查,也可根据课程的教学状态及时向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意见、建议或进行实时评价。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发放问卷调研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收集学生关于教学评价的相关意见,帮助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水平。

(五)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构建能准确评估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要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要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由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如理论课、课内实践、体育课、艺术课、课外实践及企业实习等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不同,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指标难以评价所有类型的课程,因此,要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分类设置评价指标[6]。其次,在可操作性方面,评价指标内容应明确清晰合理,避免出现抽象语言,即指标内容的描述应能度量,便于各评价主体进行有效的衡量与评价。

三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文立足于应用型高校定位,针对学生、同行、督导、教师自身和企业等不同主体,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以及工程实践指导情况,分类分层建立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教师自评、企业评价和工程实践指导情况评价”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  横向互动融合,创新教师教学评价实践路径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构建由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教师自评、企业评价和指导工程实践情况评价六部分组成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教师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课程教学评价和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情况评价,其中,课程教学评价由学生评价(占50%)、督导评价(占15%)、同行听课评价(占15%)、教师自评(占10%)以及企业评价(占10%)组成。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情况评价作为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加分项,以每一类工程实践总分为10分计算,当教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总得分超过1分方可计入加分项。因此,教师教学评价为课程教学评价和指导工程实践情况评价的综合评价(见表1)。

(a)  课程教学评价   (b)  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情况评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