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辩论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作者: 王震静 王一博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辩论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0

摘  要:该研究聚焦于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辩论课程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用,探讨如何构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英语辩论教学模式。研究强调“问题导向”路径,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表明“问题-思辨-探究”的思辨课程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英语辩论;大学生思辨能力;跨学科融合;新文科;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10-04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English debate cours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explores how to build a high-level,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English debate teaching model. The research emphasizes "problem-driven learning", which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reflect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student-centred education. It concludes that the course design of 'problem-thinking-exploration' for English debat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in critical thinking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English debate;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new liberal arts; critical thinking

新文科背景下,教育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强调跨学科交融与跨文化的深度合作,旨在为复杂问题寻求新颖的解决之道[1]。这一变革使得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旧有的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育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打破传统教育局限,培养具备高水平思辨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传统应试教育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有些学生畏惧挑战书本与权威,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缺失。英语辩论涉及广泛知识且可以跨越学科、专业、职业等多领域进行合作的活动,其亮点与新文科建设重点不谋而合,同时英语辩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作用符合新文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当前,有些高校在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收效甚微。尽管部分高校已引入英语辩论课程作为教学单元,但在资源配备和实施力度上仍有明显短板。本研究致力于发掘英语辩论对思辨能力的正面效应,探究英语辩论如何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调查研究课程设置、成效与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建议。

一  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机制

(一)  理论基础

1  批判性思维理论

在术语界定方面,国外学者如Watson-Glaser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Matthew Lipman将其定义为帮助形成良好判断的合理思维;R. H. Johnson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智力产品的合理评价。Robert Ennis提出,为了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反省的思维,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意向两方面。Richard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信息进行解释、分析、综合和评估的过程。国内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思想合理性进行反思,如杨武金等[2]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门逻辑学科,强调推理和论证;谷振诣等[3]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提出恰当问题和合理论证的能力;朱智贤等[4]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

国内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更符合我国当前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现状,更侧重于逻辑推理、独立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强调论述与解析能力的提升,即批判性思维是提出恰当问题和合理论证的能力[5]。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作为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教育家,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观点解释认知发展过程,认为学生通过与周遭环境的互动,整合自身原有知识体系来学习新知识[6]。在建构主义理念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地位趋于平等,教师需协助学生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其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4]。在辩论课中,学生通过小组研讨、个人发言等形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构建知识框架,这一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理念。

(二)  作用机制

1  实战演练机制

英语辩论提供了一个实战演练的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锻炼思辨能力。通过辩论,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观点、构建论据和应对挑战。这种实战演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增强其思辨能力。

2  互动学习机制

英语辩论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倾听、相互质疑、相互补充,通过互动学习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这种互动学习机制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不同观点,进而增强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  反思总结机制

英语辩论注重反思与总结。在辩论结束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在思辨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这种反思总结机制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提升其思辨能力。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当前理工类、语言类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思辨训练的形式、内容及应用的情况如何?

英语辩论课程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面临何种挑战与不足?

本研究选取7所高校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调查理工类、语言类院校英语辩论课相关开展情况,涉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相关专业学生。

(二)  研究工具及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内容包含北京高校学生对英语辩论课程的满意度、参与度以及课程对其思辨能力的影响,并收集了学生对课程改进的建议,涵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等方面,以评估和优化英语辩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收集有效问卷130份,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英语辩论课的态度及其对英语辩论课成效的评价。

三  数据分析及讨论

(一)  课堂材料分析

《英语辩论教程》成为众多院校的首选教材。同时,教师们自行编制或选择的教学材料比例较高,既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探索,也展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英语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图1)。学生反馈显示,教材满意度普遍较高,英语辩论课程教材广受好评,“非常满意”与“满意”占比超过七成,教材内容丰富性与深度上尤其突出(图2),满意率达到65.38%至70%。实战练习与语言规范性超半数学生表示满意。然而,对线上资源实用性和拓展阅读的多样性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28.46%和20%,显现出学生对更广泛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需求。未来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优化可侧重于如下内容。

1  跨学科融合

课程内容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引入多元知识和视角,丰富辩论议题,促使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框架。这意味着英语辩论课程不仅要涵盖语言和修辞技巧,还应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跨学科思维。

2  内容迭代更新

教材内容应及时跟进并反映最新社会热点和学术前沿,包括关注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还涉及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如全球化对文化身份的影响、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重塑等,以确保前沿知识的学习。

3  拓展阅读材料开发,优化线上资源

针对学生需求,开发更多关联课程的拓展读物,涉猎历史、文化、科学等多领域,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加大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投入,打造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平台,满足学生自学需求,同时强化资源的实践应用导向,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  教学内容

本研究调查深入分析学生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和关注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思辨思维与辩论技巧

学生重视逻辑思辨能力,对英国议会辩论制度及其技巧的关注,反映了他们对系统性、规范化辩论技能的追求,这与新文科教育中跨学科、系统性知识的重视相呼应。教师需详细讲授议会辩论核心要素,强化基础,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精进。

图1  各校英语辩论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图2  教材各方面满意度与不满意度

2  教学模式偏好

学生倾向于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 渴望参与辩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中应强化小组互动,利用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

3  课程结构与辩论实践

学生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有较好理解,但对辩论实践和思辨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课程设计应加强实践环节,明确能力发展目标,实践活动结合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4  辩题难度与广度

辩题难度适中或有一定难度能有效激发学生,过易或过难则影响效果。教师应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辩题,确保难度适中、富启发性。辩题集中于教育、科技、经济等热点,增强课程与现实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

(三)  课堂活动设计

研究发现,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积极影响尤为显著,这背后体现了一系列关键因素的协同作用。

辩论实操环节的时长直接关联着思辨能力的培养。数据揭示(图3),近半数学生(47.69%)每节辩论课实操时间超过20 min,42.31%的学生实操时长10~20 min,说明多数教师提供学生较充足的辩论实践。这些实操练习是逻辑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的路径,适当的实践时间使得学生能更深入辩论流程,实战经验的积累对思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学生参与度与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思辨能力激活的关键。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参与度的评价为中等或以上(图4),反映课堂活跃度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质疑与反思,通过增加交流深化理解,创造并衍生新知识[7]。尽管当前互动已具有一定效果,51.54%的学生认为应适度提升,维持现状的认可度为31.54%,说明现行模式得到肯定,但适度创新和调整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提升思辨能力的高阶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