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牟晖 张子扬

国际化背景下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0

摘  要:经济学作为全国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系统学习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科知识的关键起点。随着复合型人才需求和教育交流国际化的发展,对双语教学的需求日益增加。针对这种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试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该文通过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展开调查研究,分析与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创造和改进教学条件、分班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改善教学考核激励制度等推动双语教学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影响因素;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47-04

Abstract: As the core course of 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s, economics is the basis for systematic learning of economic theory system, and also the key starting point for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knowledge of econom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xchanges, the demand for bilingual teaching is increasing. In response to this demand,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has set up a bilingual teaching course with Microeconomics as a pilo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students' opinions and attitudes 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economics course by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aking Microeconomics course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ilingual teaching eff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oughts on promoting bilingual teaching, such as creat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in different classes, reasonably arranging teaching plan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Keywords: Microeconomics; bilingual teaching; influence factors;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 model

经济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关键工具。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市场运作、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决策复杂性的框架。经济学类课程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主要源于西方,在国外,已经发展为一门很成熟的学科,而在国内,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代表性的课程,早在1989年就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财经类专业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不仅是系统学习经济学理论的第一个台阶,还是学院各专业继续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随着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更加深远,对具备基本经济学素养的高素质复合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经济交流、学术交流、教育交流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更突显了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高校开始对“双语教育”和“全英语教育”进一步重视[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陆续在各专业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但大多开设于高年级的学科,且多局限于英文课程讲义上,英文普及度不高。此次研究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探讨在低年级针对经济学类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的可行性,探寻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旨在为未来的双语/全英文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推动我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主要面向我校低年级本科生,涵盖会计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科学、工业工程、国际贸易和金融学6个专业。面向已参与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大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对双语教学的需求等方面。采用线下发放、匿名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有效问卷125份。

二  结果分析

(一)  基本信息统计

问卷共采集样本量125份,男生73人,女生52人,男女比例约为7∶5,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情况为:四级123人(98.4%),六级86人(68.8%),托福/雅思12人(9.6%),可看出,在大二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和写的基本能力,具备双语教学的基础,为之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80.6%的同学认为中文版经济学教材难易程度为适中,少部分认为偏难或偏易。62.9%的学生期末成绩取得80分以上的成绩,且没有成绩不合格的同学。可见,大多数同学对现有的中文版授课方式能比较好的适应,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学概念和理论不易理解,各类曲线的经济学含义过于抽象等,有待在之后的教学中改善。

(二)  关于开设经济学双语班的认知

由问卷结果可知,80%的人赞成开设双语教学,20%的人不赞成。关于不赞成的人,在男女比例、专业、英语水平,从考试成绩来看,并未发现有明显的规律,还需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关于双语教学的认知上,大多数学生将外语知识的储备和能力提升当成了重要目的甚至首要目的,有可能将过多精力放于外语学习,忽略了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甚至英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习惯用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来理解在西方发展并成熟起来的经济学经典理论,如图1所示,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目的认识得不够清晰,还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关于双语班开设的时间,如图2所示,大多数学生选择大一或大二,大一时可与英语课同步进行,方便同步练习外语,但经济学基础薄弱,再加上大一并没有开始上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有可能会使得学生懈怠。大二课程较满,外语压力势必会加重学生负担,如何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投入学习成为关键。

(三)  对双语教学的需求

大部分同学对全英文还不太能适应,比较能接受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少部分人认为作业、辅助材料和考试可采用全英文式(图3)。学生已习惯以老师讲解为主,课后复习为辅的方式,很少会自觉进行课前预习,查看其他资料加深理解,开拓知识面(图4,图5),因此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大,对要求较高的双语教学从心理到知识准备都不充分,未能适时调整学习态度和策略,导致对双语教学的参与和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学生平时课外用于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时间为2.31小时/周,开设双语班后预期课外用于学习经济学的平均时间为3.16小时/周,增加0.85小时/周。这般有限的学习投入,即便是全中文授课的情境下,对于难度较高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考核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使用中文的学习方式,从授课方式看,只有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全英文授课,而80%以上的学生均选择了中英文交叉或者逐渐过渡的方式;从考核方式看,1/4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和答题,其余3/4的学生都选择中英文交叉或者全中文考核的方式。

图1  对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认识

图2  双语班开设时间选择

图3  双语教学基本要求

图4  影响学习效果因素

图5  提高学习效果主要方法

三  推行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校大二学生进行的关于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现有情况下针对经济学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低

经济学类课程涉及内容复杂且理论性高,而低年级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相对欠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外预习和复习的投入很少。面对知识量大的经济学类课程,开设双语班后预期课外用于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时间只增加了0.85小时/周。这对于想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部分学生没有通过增加学习投入和更高的学习标准来鞭策自己,而是选择放任自流,产生逃避困难的心态,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去查证和记忆教材和笔记中的陌生词汇,导致他们的英文水平不高,理解教材内容感到困难,有的学生不愿耐心阅读英语教材,就以中文教科书来代替,从而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2]。

(二)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双语教学中,相较于纯汉语教学,学生的英语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双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高低也会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诸多双语教学的研究中,都强调原版教材的重要性,原版教材不仅能在语言思维上帮助学生利用西方思维理解经济学理论,且引入先进的原版教材可避免中文教材编译的滞后性和翻译缺失[3]。学生英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课程的接受程度,问卷调查发现,英语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双语甚至全英文教学。而当前,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能力差异较大。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双语教学不仅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流利地使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沟通,还需要他们能够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解释专业术语等,然而,目前的师资力量在这方面还较为薄弱。

(三)  教学计划有待改进

学院目前为微观经济学课程安排的课程总时数为48学时,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同其他经济学类课程课时基本一致。然而,在双语/全英文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英语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并且为了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需要放慢教学进度,同时还要确保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在国际上,微观经济学通常需要讲授两个学期以上,例如西苏格兰大学,该课程达到200学时,其中教师讲授占30学时,讨论课占10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占到总学时的近一半,即98学时,其余剩下的62学时用于课程大作业、演讲展示以及最终考试,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因此,为了推进经济学类课程的双语化教学,改进教学计划至关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