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王秀鹃 孙建迎 徐宣国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提高和激发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养成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当前公共管理硕士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维技能塑造、课堂被动沉默缺互动、评估单一缺能力测评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以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为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反馈机制的改革实践及动态调整,构建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新模式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阶思维;核心素养;教学模式;公共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51-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enhancing and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order thinking in learners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in higher education. Current issues in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 classrooms include an emphasis o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over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skills, passive and silent classroom interactions, and a lack of diverse assessment methods to measure competenci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uses the core cour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MPA students as a case study, implementing reforms and dynamic adjustments in teaching content, models,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A new multimodal whole-process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aimed at fostering students'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core competenc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new teaching model is effective and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broader application, providing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s.

Keywords: higher-order thinking; core competencies; teaching mod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reform

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对管理类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越来越倾向于对具备高阶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上,还体现在能否在动态和复杂的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种挑战[1]。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系统和战略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成为必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记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对新文科类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已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注焦点[2]。高阶思维是学生高阶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高阶思维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文科背景下的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时,具备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深刻的洞察力[3]。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改革不仅是应对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管理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一改革将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其他相关课程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参考。

一  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依据最新的研究分析得出,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维能力培育、师生互动不足导致课堂气氛冷清、评价体系偏向定量考核而不重视持续性能力测评等问题[4]。现以公共管理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进行问题剖析。

(一)  教学理念滞后,轻能力弱产出,育人功能不足

传统的公共管理学教学一直将公共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的传授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老师疲于讲授公共管理学中的基本知识点,而无暇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将公共管理学原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放到了课下进行,而这又缺乏合适的考评机制,导致将公共管理学知识转化为相关能力的目标不了了之,技能与素养目标没有实现的途径,仅成为教学大纲中“漂亮的装饰”。

(二)  教学内容陈旧泛化,思政切入牵强,创新能力待提升

《公共管理学》教材一直存在内容大而全,滞后于管理实践的问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过于老化。思政切入任务化,一些课程在本质上是专业课程,其思政内容较为简单,往往只是通过添加几节思政课程来满足相关政策要求,而不是自然融入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这种生硬植入使得学生难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建立有效的联系,同时,思政教育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案,教育内容零散化,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一些课程只强调理论宣传,而忽略了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导致学生在理解政策背景和实施策略时缺乏深刻洞察力,缺乏思考和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难以跟上管理实践的需要。

(三)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高阶思维训练活动相对较少

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多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考能力[5]。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分享有关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案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记录,忽略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机会较少,固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平台、AI技术的缺少,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让学生思维固化。

(四)  评价方式单一,论文写作及思辨训练评价不足

学生在本科阶段大量应试教育使得他们习惯于准备考试,而在研究生阶段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会使他们依然局限于应试心理,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传统的公共管理学课程评估通常仅仅以论文质量为核心标准。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展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的绝佳机会。然而,评价论文写作的标准和过程往往存在不够全面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很多导师对学生论文的评价较为主观,缺乏具体的评分标准,导致评价结果的参差不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很难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影响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论文评价过于强调格式和文献引用的正确性,而对论点的深度、逻辑性和创新性关注不足。很多课程的论文提交后,学生所获得的反馈往往较为简略,缺乏深入的指导。这使得学生无法在后续的写作中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限制了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未能综合地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及综合素养。

二  高阶思维及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

高阶思维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思考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能力[6]。这一概念通常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高层次认知技能相联系。其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性思维,即学生需要具备评估信息的能力,识别偏见、假设和结论的合理性。这要求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形成独立见解[7];创造性思维,即学生不仅要理解已有知识,还需能够生成新想法,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创造性思维强调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系统思维,强调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考虑到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解系统内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高阶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探索多种解决方案,评估其可行性并实施最佳选择。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在面对生涯与职场中种种复杂状况时个人必须具备的根本技能与修养,它通常包括了诸如知识、技术及心态等多个维度[8]。其教育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主动寻找资源,进行独立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和调整策略;社会交往能力,即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信息素养,即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需具备有效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应对信息过载的挑战;创新能力,即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提出独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培养开放的思维模式和风险承担意识[9]。责任感和价值观,即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还强调学生的道德和伦理责任,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和自身行为的责任感。

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教育内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基础[10],它们不仅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挑战,也能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和评估体系等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为他们进入公共管理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数字化转型等现象日益影响公共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公共管理研究生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通过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适应未来的变化,及时反应和调整策略,应对新兴的公共管理挑战,进而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  基于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公共管理学课程改革实践举措

公共管理学课程以农业科学领域的卓越优势为基础,恪守培养德行、注重学生发展的原则,通过打造全面的教育体系——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价值观引领及人格发展,旨在造就具有扎实基层工作背景、致力于服务“三农”问题的综合型管理专才。在培育学术技巧上,旨在构筑学生坚实的管理学知识体系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训练学生关键性的批判、独立性的思维、透彻的分析、勤奋的探询、创新的勇气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认识技能;在感情教化方面,引领学生建立深邃的文化修养、专注真理的学术追求和广阔的国际视角;在价值观塑造上,激励学生持续精进,培养深厚的文化自信、对农业的热情以及对祖国的忠贞。教学团队在教材编制、课堂策略以及评价体制等众多维度上推行了创新的改革,以保障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与利益。

(一)  教学内容:主题+AI案例+思政,培养问题求解能力和决策能力

以输出为导向,逆推法为标准,通过分析和重建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在课程规划初期,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拜访了毕业生就职的机构以及直接走向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掌握了管理类研究生人才的专业需求。整合这些用人信息,团队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课程结构,对课程内容洗牌重组,并且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AI案例及分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