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模型探索
作者: 韩金 伍越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一线的三支主要队伍,三者协同育人是高等学校推行国家协同创新理念和贯彻教育部新思想的有效举措。该文对当前形势下三者协同育人现状进行梳理后,根据三者的属性特征,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构建三者协同育人的共圆心、齐发力的“三圆”模型,不同的身份赋予模型不同的半径(R1代表辅导员内层圆的育人半径,R2代表专业课教师中层圆的育人半径,R3代表思政课教师外层圆的育人半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089-04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are the three main teams on the front line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the three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cept and implement the new idea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fter sorting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hree par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ies, and using the positivism method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hree circles" model of the three par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eople with a common center and joint efforts. Different identities endow the model with different radii (R1 represents the education radius of the inner circle of counselors, R2 represents the education radius of the middle circl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R3 represents the education radius of the outer circ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is paper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model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在国家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其重要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等。系统、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202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决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
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三者共同形成最大合力协同育人成为新趋势。但目前学界鲜有通过理论研究范式或模型将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有效串联起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梳理高校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通过构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1+1+1”协同育人的新型模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落地提供经验参考。
一 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间的两者协同育人研究[2-3],鲜有针对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进行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研究。查阅当下已有的文献资源,关于“协同育人”的概念,学界还没有形成权威解释。徐平利[4]指出协同育人应是学校中各部分育人群体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整合育人主体各部分的系统资源,形成有效合力,进而统一发挥系统整体育人功效。当前研究协同育人机制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 一般性机制研究
该研究主要包括对协同育人的制度、意识、平台等多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廖浩[5]认为很多高校还缺少明确协同育人如何开展,协同育人成效如何考核,考核结论有何影响等问题的态度。袁波[6]提出当下协同育人最主要的问题则是角色定位不同步、体系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不统一、考核激励机制不一致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解决对策,比如完善制度保障、提升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搭建有效沟通交流平台和全过程全方位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等。王同斌[7]认为以教学与教育角色互换为基础,增强合力育人的实操性是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李济沅[8]提出场域互置、拓展育人边界,通过担任班主任或指导学生群体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在第二课堂发挥育人效能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实践。刘兵勇等[9]认为完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创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专项激励机制,如以团队形式共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突出成绩、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等行径应当得到奖励。
(二) 从课程思政背景下切入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即高等学校把不同门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融汇贯通进而形成统一,形成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及扩大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此类从课程思政切入的研究除阐述协同育人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模式之外,还会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剖析,如从发展视角、理论视角与实践视角等角度,强调课程思政背景下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不仅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协同育人。
(三)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对协同育人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
该研究主要是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三全育人”的总要求,针对当下协同育人观念淡薄、制度不全、建设不足等现实困境进行路径探索。此类研究同样从阐述协同育人的意义着手,分析协同育人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关于协同育人路径探索的具体做法。张华等[10]初步探讨了三方位合力育人的机制和育人的路径。龚文琴等[11]总结传统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探索了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 新型模型构建
(一) 研究思路
“三圆”模型是指圆心相同、半径不同又相互重叠的圆,类同于同圆心共平面的圆形理论。该理论最初是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以芝加哥作为试验点,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伴随学界对相关模型的深入研究,在教育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体制机制研究中,以共圆心、齐发力的“三圆”模型开展研究,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范式。
(二) 研究方法
总体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注重分析性研究方法和工具性研究方法相融合,避免单一方法缺陷。通过运用公共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开展具体研究,以期深刻把握模型机制的调整及研究。
1 文献研究与归纳研究法
高度关注协同育人综合成效与实践成果等前沿热点,通过查找文献图书目录、报刊资料、论文索引等方式,广泛搜集并掌握大量协同育人的一手资料,关注具体的案例报道,同时搜集我国相关制度政策文件等。掌握最新的政策方针和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保障时效性和可适用性。
2 政策文本分析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整体性政策文本分析,二是不同单位不同高校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典型实践分析,采用政策要素分析方法,剖析相关政策文本,梳理协同育人主要政策举措并对相关政策进行回顾评论和总结。
3 多案例分析法
该方法选取在平台搭建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成果显著的高校单位进行深度案例分析,总结共有逻辑和必备条件,将共同之处试验于研究模型中,提炼出协同育人普遍性规律与普适性路径。
(三) 模型介绍
圆心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是最内层的圆;在学习科研中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中层圆;思政课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距离最远,是外层圆。
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在育人机制中的最大公约数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不同的身份赋予“三圆”模型不同的半径:R1代表辅导员内层圆的育人半径,是全方位包裹学生的核心半径,即辅导员的基本职能,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及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内的九大职能;R2代表专业课教师中层圆的育人半径,是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的育人半径,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在内的六大职责;R3代表思政课教师外层圆的育人半径,是以思政课为主抓手的育人半径,即讲好思政课、模范践行师德规范、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加强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在内的五大职责(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