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史嵌入会计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作者: 吴亭忆
摘 要:立足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剖析会计学科课程思政嵌入中国会计史的可行性,构建会计史素材与知识点融合的五个维度,并将会计史素材与学科知识点进行融合设计,重点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内容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优化以及教学评价方式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会计学科嵌入中国会计史的教学实施路径,以期课程思政与会计学科巧妙融通,使会计学习有温度、有传承,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会计学科;会计史;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182-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embed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ccounting courses into Chinese accounting hist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five dimens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ccounting history materials and knowledge points, and designs the integration of accounting history materials and subject knowledge points, with a focus on five aspects: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extbook content optimizati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on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mbedding the accounting discipline in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counting, in order to skillfully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accounting subject, so as to provide warmth and inheritance for accounting learning,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soul, enlightening the mind, and increasing wisdom.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unting discipline; accounting history; sincerity; educ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多次要求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紧紧围绕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这表明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而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会计学科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每年都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会计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奉献社会等思政教育核心元素纳入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中,巧妙融通思政内容,优化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已是摆在每一位会计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会计学科课程思政中,嵌入中国会计史的必要性、教学设计维度、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路径。
一 会计学科课程思政嵌入中国会计史具有可行性
(一) 会计发展史与课程思政要求存在内在联系
会计学科是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类学科,社会的演变、经济的发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都会对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已然存在内在联系。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上古神话时期,从三皇五帝“会稽山”的传说,丝绸之路上的简牍文化,再到王安石变法都对会计有影响,而我国历朝历代数不清的会计发展伟大成就也一直传沿至今,而且,我国会计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是具同步性,相互映衬和融合。
同时,我国的会计发展史也属于辉煌的中华文明内容之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会计学科课程思政,所坚持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制度自信,也会成为当下中国会计史的重要内容。会计学科课程,嵌入中国会计史内容,可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明确我国会计的发展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间注入了每一代会计人百折不挠的奋进、向上和坚守,由此而养成学生的职业素质,无疑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
(二) 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课程思政指引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传统会计行业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革新。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会计信息更加透明,能够进一步克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然而,会计信息的本质未发生改变,仍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进行主观选择与判断。对企业财务报表的不同会计估计与会计政策选择会形成不一样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从而改变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最终影响宏观社会经济运行环境。因此,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要求会计人员须根据真实完整的经济业务,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准则的规定,做出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职业判断。由于高校会计专业是会计行业人才储备力量的“蓄水池”,这就要求会计学科在课程设计中要结合会计知识点充分挖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资源,同时做到思政融课,将教学目标与思政要求同向同行,以课程思政为指引立德树人,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成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我国会计历史中的许多思想和素材,恰好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为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思政成分。比如,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管仲在其论著《管子》中多次提出诚信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至圣先师孔子年轻时曾任职管理仓库出纳钱粮的会计,《孟子·万章》中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这里的“当”即为客观真实地记录经济业务之意;亚圣孟子会计核心思想是要有诚信意识,在其《孟子·离娄上》一书中明确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近代,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办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立信,并写下箴言,“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可见,会计历史的发展对诚信的要求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文化智慧、气度与品德上的神韵,可为会计行业发展的未来提供养分,而且,贯通中国会计史的诚信也极符合课程思政的目标。
二 会计学科课程思政嵌入中国会计史的基本维度
(一) 遴选优质史料,内容关联契合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应以《纲要》为蓝图,将会计学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理念,按照《纲要》搭建课程思政五项基本原则,确定思政展开维度,首先需要精选优质素材,并注重内容的关联程度。
中国会计历史伴随着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有着丰富的会计素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会计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代表作有郭道扬先生的《中国会计史稿》、李宝震和王建忠专著《中国会计简史》、赵丽生教授编著《中国会计文化》等。这些论著为思政素材提供了优质资源,会计学科课程思政在历史素材遴选上应以这些宝贵的论著为圆点进行展开,保证会计思政类素材言之有据。目前我国的会计史研究涉及范围丰富,有会计文化的发展,会计核算制度的演变,财务会计体制的变革等。会计课程在历史素材选择上,除须做好素材甄别、遴选好优质史料,还需要注意知识点的关联程度,即所选用的会计历史素材应与会计学科知识点相契合,理论关联程度高,能顺其自然地融入具体知识点讲授中。
(二) 体现政治认同,崇尚家国情怀
我国会计发展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会计人求真务实、守正创新、不忘初心的信念和情怀正是我党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的行业发展缩影。20世纪30年代,雍家源先生设计了我国第一套政府会计制度;徐政旦教授在国运艰难时期投身会计事业,为建立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引进西方会计理论,洋为中用,为中国建立起一个能和世界接轨的会计体系。会计先驱们践行初心、使命担当的职业传承勾勒出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画卷,他们对会计理论地守正推新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会计发展史与党史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一脉相传。以会计发展史为切入点,对做好当前的财务会计工作,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民族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道尽“家国”二字。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国会计先驱的使命基因中,是每一代会计人奋发图强的精神追求。一代代会计人努力推动行业的发展,正是为了提升社会整体福祉,为更多的人创造和谐生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计学科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需要立足家国情怀的高度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会计准则的两次修订时,引入会计智能化、计量属性等话题探讨,引发学生对会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树立学生经世济民的使命感,从根源处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三) 提高文化修养,彰显大国自信
我国会计发展历史有着完整而系统的发展过程,印证了中华民族上至奴隶社会自然经济阶段、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阶段,下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古代会计在封建经济时期取得了灿烂的成就,处于当时领先地位的中式会计通过丝绸之路辐射世界经济;中国近代,中式会计经历了艰难又曲折的改良阶段,其历程揭示了会计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才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强大推动我国会计事业再次走向国际舞台。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先生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会计在国际会计领域与日俱增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高校会计学科教师在传授具体会计准则时,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厚积薄发的大国自信,以及传承千年的文化修养。
(四) 增强法治意识,弘扬责任担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括法治,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法规体系的出台,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高校会计专业学生须熟谙会计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遵守诚信与法律,不要为了蝇头小利断送职业生涯。与此同时,在可持续发展需求下,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生态会计等新理念开始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最大化,还应关注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每一位会计人只有在法治的前提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计行业才能够在健康的道路上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五) 提升道德修养,执业诚信为本
诚信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没有诚信,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在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一条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牢固树立诚信理念,以诚立身、以信立业,严于律己、心存敬畏。在中国会计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诚信一直都是贯彻始终的主线思想。古有管仲“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会计当而已矣”、孟子“诚者,天之道也”,今有潘序伦“毋忘立信,当必有成”、朱镕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是将“诚信”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高校会计专业作为学科知识传授、实务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育的主阵地,应强化学生诚信意识,依据会计法规以及企业的真实情况,按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