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准副高”教师的抉择

作者: 李翔

后疫情时代下“准副高”教师的抉择0

摘  要:青年教师作为高等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资历尚浅、资源不足等问题,又被戏称为“青椒”,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工作的深入,高级职称的评审成为他们当前最大的考验。而后疫情时代的开启,“青椒”们迎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的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等方面为切入点,对照其自身特点和规律,重点分析总结其内在的压力和困境,并结合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从多个角度去应对新环境背景下青年教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合理规划个人职业道路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准副高;青年教师;后疫情;课程思政;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44-05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their shallow qualifications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s, which is also jokingly called "green pepper". With the growth of age and the deepening of work, the senior title has become their biggest test at present. Then,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epidemic era, "green pepper" ushered in many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study takes the online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of young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its internal pressure dilemma up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so a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from multiple angles, thus providing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to plan their personal career paths reasonably.

Keywords: probationary associate professor; young teachers; post-epidemic;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nline teaching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区域普及,在国内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被称之为“青椒”的教师群体,他们学历层次高,工作有热情,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当然随着慢慢地融入高校生活,他们也逐渐成为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力军[1]。

从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的那一天起,注定他们青涩的“稚嫩”就不会常伴左右,直到如今他们遇到自高考、研究生入学和毕业后的又一道人生考题——副高职称的晋升。回首当时信誓旦旦入职的那些“青椒”,慢慢都有各自的烦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焦”。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启了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互联网+”教学科研风暴席卷而来,这虽然打乱他们倾心教学科研的节奏和晋升副高职称的既定计划,但也给“青椒”们提供了全新的教改尝试和科研更新体验[2]。

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如何把握好线上教学的延续性、思政元素的课程融合和面向应用的团队科研攻关,成为了每位“青椒”遇到的新抉择。“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教师在未来职业道路上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其个人成长,更肩负着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重要使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将围绕后疫情时代中青年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青年教师遇到的“青焦”困境,对“准副高”教师发展提出一些新的路径,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和专业学术科研工作。

一  疫情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混合思政,身心健康

2020年注定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感染疫情席卷全球,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教育部下发“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通知,一时之间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工作全面展开。作为信息化线上教学的先发力量,“青椒”们作为网络教学的先行者,率先矗立在直播镜头面前当起“网红达人”。虽然是匆忙迎战,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毫无准备,但通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和探索交流,在危难关头陪广大学生度过了漫长而不平凡的春季学期,为开展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科研带来了新的机遇[3]。

(一)  加速“互联网+”步伐,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疫情期间的教学令每一位“青椒”记忆犹新,虽然作为“80后”“90后”的他们在工作生活经常接触到互联网和直播设备,但是时间紧任务重,且毫无相关教学经验,也令大家诚惶诚恐。坚守于“课比天大”的职业理念和“不忘初心”的责任使命,大家不舍昼夜,克服重重困难,迈出了新时代“互联网+”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在线上授课过程中,以广大“青椒”为教学实施主力,各级课程组、教学组、教研室以及督导组群策群力,形成包括在线回看视频、实践指导手册、翻转课堂教案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课程教学资源,为后续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和交流共同形成了线上教学方法和经验。虽然在线上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线上教学认识不到位、组织不规范、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互动不佳等诸多问题[4],但它却以一种使命任务的形式(如图1所示),开启了线上信息化教学的新篇章,也为教学改革的实施开了一个好头。

(二)  丰富思政案例,教书立德树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鲜活的典型感人事迹,又凝聚和传递了正能量满满的抗疫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了强大的中国力量,这为高校专业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素材。作为疫情防控的实践应用“活教材”,与时俱进地挖掘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案例和典型事迹,将案例式教学方法与立德树人紧密联系起来[5]。

一座火神山医院承载着全中国人民的抗疫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奇迹,体现了中国速度。以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本科课程中“空间分析”章节为例,在实施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将火神山医院选址分析作为章节背景(如图2所示),贯穿“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以及“叠置分析”等多个知识点内容,将专业知识与疫情防控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抗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融入到本科生思政教育的全流程中,让广大学生真正通过这场伟大实践在思想上受洗礼、在理论上有收获,自觉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做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可靠青年。

(三)  聚焦一线实战,提升学科自信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每天不光关注数字的变动,同样也关心实时更新的疫情地图。病毒从哪里来,到了哪里,当前空间分布如何,将扩展到哪里去……疫情地图的出现,将这些问题回答得既迅速又简洁明了。可谓“眼前有图,心中有数”。

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疫情防控当中,是科学研究在一线实践应用的重要体现。作为“青椒”,不少老师对个人的科研方向都抱有疑问,有的甚至认为所学知识过于理论化,虚无缥缈,无法落地。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大量的高校科研成果被应用到抗疫一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学科应用方面做出了有力的回应,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青椒”们学科自信和十足干劲儿。

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之前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无论是教学的方法、理论实践形式还是知识的获得感等方面,都给广大老师和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冲击和多维体验,也引起了不同层面上的思考和变革。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持肯定态度并愿意进一步尝试,教学模式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室的围墙[6]。而在后疫情时代下,在我们迎来机遇的同时,其所对应的挑战随之而来。

(四)  混合式教学的延续性挑战

当前社会线上教育信息化手段无疑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为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新的知识交互体验。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教师和学生同时回归校园,回归教室课堂,不可避免地又重复起了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虽然不少高校都出台了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试图进一步延续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带来的红利,但是受限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准备和教师精力投入等方面,很大一部分“青椒”们放弃了一年前与之并肩作战的线上教学方式,选择回归到传统课堂这一方式[7]。虽然看似比较可惜,但深入思量并不无道理。

首先,“青椒”们作为课程教学的接班人,无论从教学资历、经验还是对课程的理解上都有明显的短板,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教学改革任务,尤其是人力资源调配上,缺乏人手帮忙和团队支持。其次,不少课程线上教学实属无奈,展开方式也仅限于课堂的迁移,教学策略停留在网络与教学活动的简单叠加,线上教学资源基础较弱,甚至于零基础。最后,教改的实际回报产出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是众人皆知,且教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也更加多样化、主观化,取得成果的难度相对较大[8]。简单来说就是单枪匹马干不动,就算勉强支撑也不足以加重职称评审的筹码。

(五)  专业思政元素的挖掘挑战

全民抗疫的伟大胜利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天然的优秀的案例素材资源库,但是这些案例资源的挖掘和发现,并不像摘苹果那样触手可及,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整合。

不少“青椒”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在及时捕获着抗疫案例中的专业思政元素。但从应用结果上来看,一种情况是思政要素提炼不到位,有种生拉硬扯的意思,感觉是为了思政设计而设计思政元素,与所讲授的知识点关联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种情况是虽然有着引人入胜的背景故事和满满的正能量,但是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通过案例教学淹没了专业知识点的自身表达和理解,造成教学的主线目标不够清晰,学生思维过于发散。因此,专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出发点应该还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之上,通过抗疫案例能够把知识脉络讲清楚、讲明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思政课,否则宁愿弃之不用[9]。

(六)  忙碌“青椒”的身心健康挑战

人民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被认为是最光荣的职业,以其工作自由、时间充裕、人际关系简单和社会地位较高等诸多优点,被社会誉为象牙塔中精神贵族的特殊群体[10]。但是随着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工作家庭压力递增的今天,逐渐成为了夹缝中生存的弱势群体,试问哪位“青椒”在副高路上不是一把辛酸泪。这就对忙碌“青椒”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