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张悦 欧阳瑜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逻辑起点。课程思政建设为推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三全育人”的沃土。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择业功利化、就业模糊化、事业短期化等现象,该研究剖析课程思政视域下强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在价值,立足现实困境,提出全人员协同、全课程融合、全要素挖掘和全方位联动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实施路径,以期打通就业育人“最后一公里”,推动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课程思政;大学生;教育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86-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polic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full employment with high quality.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implementing "Higher quality employ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provides fertile soil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in the vocat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utilitarianism in career selection, fuzziness in employment and short-term career.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cultivating the vocat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all-member cooperation, all-course integration, all-factor mining, all-round linkage,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a higher quality of full employment, to help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Keywords: professional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path; university
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技术迭代和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叠加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空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历史性地达到1 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人[2]。“慢就业”“懒就业”“唯薪论”“编制热”等社会现象日益凸显,折射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发展与实践的全新产物,其要求高校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统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符合课程思政改革的题中之意,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内容契合性与主体交叉性。借助课程思政改革春风,全面推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 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Values)是一个使用广泛、涉及众多学科,反映人们深层心理特性的概念。《辞海》对“价值观”的定义为:“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3]”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人们根据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一套信念系统,对个人职业选择有着导向作用,具有性情倾向性、行为选择性、观念协调性等特征[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对职业评价、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和要求,会对其职业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都有着重要影响。
当前,高校大学生生逢其时、勇担重任,即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仍积极上进、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总体就业情况呈现向上向好态势。但在多元思潮冲击下,部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导致出现择业功利化、就业模糊化、事业短期化等问题。
(一) 择业功利化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薪酬福利是65%的高校毕业生的首要关注点[4]。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看重岗位的“含金量”,把“高文凭”曲解为“高职高薪”,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利益的结合,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导向。
(二) 就业模糊化
面对越来越“内卷”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无所适从、盲目盲从,自我定位模糊,出现“眼高手低”或“妄自菲薄”的情况,继而待就业、缓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渐增多。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15.9%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缓就业,较前一年提高3个百分点[4]。慢就业给了大学生一个缓冲期,但容易使大学生习惯于“啃老”、逃避社会责任、懈怠奋斗精神,对其自身、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 事业短期化
“工资奖金低,钱不到位”“晋升空间小,没有升职机会”“工作重复,学不到新东西”……年轻人选择跳槽的理由五花八门,出现事业短期化。调查显示,年轻的95后和00后尤其偏好频繁跳槽,15.8%的95后和00后不到一年就已经换了工作,在1至2年内跳槽的比例高达36.8%[4]。高校大学生缺乏契约精神而跳槽频繁、诚信意识弱化而随意违约,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 价值意蕴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新目标和新要求[5]。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高知识群体,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中流砥柱。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事业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依托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沃土,让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出国家强盛、高校发展、个人成才之花。
(一)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就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国内外环境严峻复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凸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对卓越人才的渴求非常强烈。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全员精准对标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强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着力转变当前高校毕业生“唯收入”“唯地域”“唯前景”等观念,化解大学生“高期待”“慢就业”“尼特族”等消极现象,引导大学生根植中国大地、聚焦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服务发展战略,服务“四个面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智力与科技支撑。
(二)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全球疫情和经济新常态使高校就业工作更为严峻复杂。就业工作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当前,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价值判断能力较弱、价值取向定力不足,易被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侵蚀,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被社会中不良就业价值取向所驱使。高校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6]。高校肩负人才培养重要使命,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推进课程思政综合改革,强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育人的高度、力度和效度,积极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青年职业选择行为提供正确方向,增强就业育人实效性。
(三) 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高校毕业生也要改变择业观、就业观,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7]”当代大学生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充分的发展条件、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正迎来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全员协同推动知识本位的单一向度转化为价值、知识、能力一体化的三维向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奠定“成才之基”;另一方面,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补足“精神之钙”,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 现实困境
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三全育人”的沃土,但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推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以下困境。
(一) 队伍全员性、专业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入,“全员就业育人”理念不断推进。但高校育人意识、能力及协同合作还待进一步提升。在育人主体意识方面,“唯就业率”等思想依旧存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意识较为淡薄;在育人能力方面,育人主体专业性不强,更加侧重专业知识传授、求职技能的教育,缺乏“有机挖掘”和“生动融入”就业思政元素的能力,如专业课教师无法将专业课程教学、就业指导服务及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协同合作方面,校院两级、各部门“一盘棋”,各育人主体“一股绳”,学校、家庭与社会“一张网”建设不足,难以形成就业育人“大思政”格局。
(二) 课程融合性、协同性不足
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类课程形成圈层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专业课程等所有课程均应承担“课程育人”责任,发挥好协同育人作用。当前,高校课程有着“重理论传授、轻价值引导”的现象,暂未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塑造价值的协调统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根据学生成长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整体规划,做到循序渐进、层次递进,前后衔接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专业课程等未形成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协同并进的格局,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发挥不足,难以最大化发挥职业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