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报刊选读课的产出导向期末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陈嘉
摘 要:由文秋芳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OA)是近几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热门教学法。其主张以“产出”为核心,通过“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课前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但目前,产出导向法的研究仅限于以课堂为单位,其“产出”常发生在一节课的最后。基于此,其实可以把“产出”扩大到以学期为单位,更长期地通过“产出任务”激发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期初便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该文将尝试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中构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产出导向的期末评价体系(POE model)。
关键词:产出导向评价;产出导向法;英语报刊选读;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90-04
Abstract: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put forward by Chinese scholar Qiufang Wen, has been a heated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This approach's basis is a "production task" in the classroom. By using the "motivating-enabling-assessing" teaching process, it is expected that students can have a clear learning goal at the beginning of a class. Based on this approach, this essay tries to expand the "motivating-enabling-assessing" from one class to the whole term of a course, and scaffolds production-oriented evaluation model (POE) in the course "English Journalistic Reading".
Keywords: Production-Oriented Evaluation (PO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English Journalistic Reading; reading course; evaluation model
英语报刊选读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属于英语泛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以及扩充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门课程教材中推荐的报刊文章主要以专题报道或时评文章为主,这些报道通常涉及科普类、社会类新闻事件或相关前沿研究,如要完全读懂,需要较多文化背景知识作为铺垫。因此,该课程的阅读文章信息量多、生词量大,不少学生也常反映阅读文章太难,在一学期的学习后依然感觉摸不着头脑,既不知道学习英语报刊阅读的意义,也对阅读英文报刊完全没有兴趣。
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报刊阅读的意义,罗丽莉[1-2]曾提出要以学习产出(OBE)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本文认为,除了设计产出导向的课堂活动,我们还可以设计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POE),以评价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学期之初就设定一个产出任务,先让学生在整个学期都将这个大任务作为学习核心。有了学习任务作为目标,学生可以在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整个学期努力的方向,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
一 产出导向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要求,文化类课程的期末评估可以结合形成性评估成绩与期末任务评估成绩,其任务应有真实性与实用性且能涵盖课程所有知识点。Chen[3]曾提出在文化类课程中实施产出导向的方式进行评价,并以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学生最终的期末成绩。英语报刊选读这门课虽然是阅读课,但由于其阅读内容的特殊性及其涉及背景知识的复杂性,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这样的方式作为课程的期末评价方式。通过完成实用性较强的期末任务,学生能综合全面地检测自己是否能把课本理论知识点运用到实际跨文化交流中。对此,我们可以在学期一开始就先给学生一个相关的产出任务,该产出任务既要满足课程目的又要有真实性。然后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以促使他们能在最后完成这个产出任务。本文把这样的设计称为“产出导向评价(POE)”。
“产出导向评价(POE)”是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提出的研究尝试,是“产出导向法”在应用型大学英语类专业的实际应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的概念是在“后方法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由中国学者文秋芳创建。其一开始是输出驱动假设,后来发展成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4],最后形成了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POA的教学流程包括了三个方面,“驱动-促成-评价”[5-6]。文秋芳[5]认为,在“驱动”环节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需要通过一个有真实意义的任务吸引学生,以“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学生被驱动后,进入第二个环节“促成”,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从此前的驱动环节中体会到任务的不易,以及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什么内容才能促使这个任务能顺利完成。于是,在促成阶段,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需求,给学生适当的输入(包括语言、结构等与该任务相关的其他的输入)以“促使”学生有能力顺利完成任务。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课堂的主体。随后,进入最后的“评价”环节。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产出,也是检验学生在课程的最后是否能学到所学知识的环节。文秋芳[5]认为,产出导向法的核心是产出,为此,她提出了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entered Assessment,TSCA)[7],即产出的部分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评价,并以评促学,让学生在评价中也能学到东西。随后,孙曙光[8-9]提炼出了师生合作评价的实施原则。其认为,首先,课前准备阶段要目标导向、重点突出;其次,课中实施阶段要问题驱动、支架渐进;最后,课后修改阶段要过程监控、推优示范。
由上文可知,产出导向法是针对一节课的教学法设计。而本文提出的“产出导向评价(POE)”则是在此基础上,针对一门课程一学期的设计。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基本教学过程“驱动-促成-评价”,本文的“产出导向评价”意在把这三步扩展为某一门课某一个学期的评价过程。把整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或期末任务相关联,尝试把一个学期的课程评价构建成一个以学期为单位的“驱动-促成-评价”完整闭环。该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期一开始便被“驱动”,明白自己在本学期需要学习什么,然后通过一个学期的“促成”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最后以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进行期末任务和产出。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学习任务都与期末相关联,实现闭环。
二 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产出导向期末评价体系
(一) 设计流程
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产出导向期末评价中,孙曙光[8-9]提出的“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原则可扩充为“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实施原则,以学期为单位,进行产出导向的期末评价体系构建。Chen[3]也曾把“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实施原则应用到文化类课程的期末评价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本文认为,该实施原则其实不仅可以应用到文化类课程,也可以应用到如英语报刊选读的泛读课程。
上文也提到,设计产出导向的期末评价体系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一开始就明确知晓自己的学习目的,并通过产出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objectives),并以教学目的为基础设计学生最终的产出任务(图1)。最终,这个产出任务既要达成教学目的,又要与整个学期间的子任务评价内容相关。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最终产出任务便是他们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学生需要在这个学期中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如何完成最终的产出任务,而这些活动可通过过程性评价来给学生评分。所以,在确定了最终的产出任务是什么以后,我们再去设计其他活动,作为最终产出任务的子任务(sub-tasks)。
(二) 设计最终产出任务
基于设计流程,在设计英语报刊选读课的产出导向评价体系时,我们需要首先从教学目的入手设计“学期末评价任务”(也就是该课程的期末考核任务或最终任务)。学生只有顺利完成学期末的最终任务,才能证明该课程的目的达到了。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目的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技能提升类教学目的,即要求学生能读懂英美报刊、提高英语泛读能力以及阅读速度;另一种是语言提升类教学目的,即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英语报刊特有的词汇、增加词汇量,了解英美报刊的语言特点。基于此,在设计最终产出任务时,我们需要同时满足这两类教学目的。
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中,“学期末”的任务可以是“学生制作新闻报道分析的海报”(图2)。在这个最终任务中,学生首先需要自行搜索一篇最近的新闻。这个设计让该任务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有时效性,学生找到的新闻报道必定是他们正在关注的时事热点话题。随后,学生需要自行分析新闻文章结构并画出结构图,并自行选择新闻中的五六个语言点进行分析,最后把所有成果汇总在一张海报上向全班汇报。可见,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文章分析和语言点分析,在技能上考查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并同时在语言上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特殊词汇的理解,对应了上文提及的教学目的。最后,在各组汇报完毕后,学生还需要对其他小组的海报进行点评,评语的质量也会纳入学生的成绩。由此,该“学期末”评价任务不仅需要教师的评价,还需要学生的互评,也体现了产出导向法中的师生合作评价(TSCA),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能通过对比他人作品而进行自我反思与提升。
(三) 设计子任务
1 学期前子任务
接下来,在设计好最终产出任务后,便是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期初和学期中的子任务了。教师可以在学期前就告知学生该门课程最终的产出任务是什么,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的。然后,在学期一开始甚至学期还没开始,就先布置一个“学期前子任务”,作为课程的导入与整个课程的“驱动环节”。“学期前子任务”需要设计成“学期末评价任务”的简单版,也就是说,需要比“学期末任务”简单,但又要与“学期末任务”有较大的关联性。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能力完成该任务,但又能在他们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提高什么、需要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这种设计也符合Krashen[10]提出的i+1,即在教学任务需要稍微比学生的现有能力高一点点,才能促使学生进步与学习。
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并没有学过与新闻阅读相关的其他课程,他们对英语报刊的文体、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相对简单的新闻阅读任务,让学生先尝试完成一定量的新闻阅读。这个“学期前”的任务要相对有点趣味性和真实性,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达到产出导向法中“驱动”的效果。同时,这个“学期前”的任务又不可以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适得其反。基于此,在设计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期末评价体系时,教师可以在开学前的假期布置专业实践作业“如何制作报刊”(图3)。教师可以给出10个最近的新闻热词,使该任务有一定的真实性。然后,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新闻热词进行主题搜索。随后,学生选择三到五篇与所选新闻热词相关的新闻文章,并把这些文章汇编成一个小册子。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所选新闻文章的相关性、时效性、新闻来源广泛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点评。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对英语报刊阅读尚不熟悉,因此以教师评价为主。
2 学期中子任务
最后便可设计“学期中子任务”了。上文也讨论过,“学期中子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学生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质量可以作为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这些子任务都需要与最后的“学期末评价任务”相关联。同时,这些子任务也是整个课程的“促成”环节。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子任务,归纳总结出自己需要的知识,来完成最后的“学期末评价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