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价值、原则及路径探析
作者: 陈冉摘 要: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传播媒介的出现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走红,为当前高校“四史”教育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育阵地、提升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高校应主动探索“四史”教育与短视频传播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将短视频技术的外在存量转化为高校“四史”教育创新增量,在内容质量、方法创新、资源整合、价值引领上下功夫、出成效,助力短视频平台成为高校“四史”教育新阵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四史”教育;路径探析;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070-04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emergence of short video media and its popular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t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current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to innovate the educational form, enrich the educational carrier, expand the educational position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nd short video communication, transform the external stock of short video technology into the innovative increment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e effective in the content quality, method innovation, resources conformity and value leadership, helps the short video platform to become the university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new front.
Keywords: new media era; short video;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path analysis; method innovation
2020年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性地提出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命题。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价值观,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有着信息技术加持的各类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对比看枯燥的文字,人们更喜欢有趣又快捷的视频模式,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下载量及人气都持续走高。根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在我国9.89亿网民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1]。短视频的成功出圈,也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和拥趸,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根据抖音发布的《2020抖音大学生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抖音在校大学生用户数已超2600万,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80%[2],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价值意义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短视频青年受众的不断增加,使高校“四史”教育无法忽视短视频的教育功能。结合短视频传播特征,不断深化“四史”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是高校“四史”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四史”教育的时代感
当前,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传统课堂讲授“四史”相关理论和历史事件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单一的教学形式,枯燥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四史”学习的热情和成效,导致“四史”教育走耳不走心,教育浅表化。作为伴“网”而生的一代,网络新媒体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开展社交,满足自我的最主要方式。他们追求潮流,喜好新奇,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包容性也最强,因此,作为拥有最潮最酷最热门的各类短视频APP应用软件成为了大学生手机里必备软件,“有事没事刷一下”成为了他们学习之余消遣娱乐的休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学生在哪里,教育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高校“四史”教育要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助力高校“四史”教育从方法、内容、形式等全方位创新变革,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有助于增强“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以成绩来考核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只是为了可观的“分数”在考试期间去死记硬背,没有做到真正学思结合,形成认同、产生共鸣,进而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四史”教育是历史教育,而又不是一般的历史课教学,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四史”教育还担负着以史鉴今,奋楫前行的重要作用,这就赋予了“四史”教育新的内涵与意义。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的史实史论学习,帮助青年从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勇气、不忘初心与使命的决心,坚定前行的信仰和力量。因此,要实现“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就要结合当今全球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围绕学生所想所需所困,立足学生需求实际开展“四史”教育,将“四史”教育内容与时政热点、社会关切相结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充分利用短视频视听“景观式”的表现手法和呈现形式,实现“四史”教育由课堂讲授为主的“二维平面”模式向动态视频展示为主的“三维景观”模式,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四史”教育的可视化,有效提升“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有助于抵制和防范错误思潮的传播蔓延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提供海量信息、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媒介,特别是随着“四史”教育的开展,网络上一些所谓的网红和自媒体账号,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获取红利,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穿着暴露服饰在烈士纪念碑前、伟人塑像前打卡拍照、跳艳舞的视频;制作短视频戏谑英雄人物,如前自媒体“暴走漫画”发布的短视频中将为炸毁敌人碉堡英勇牺牲的董存瑞烈士戏谑为“八分堡”(一种汉堡),还将叶挺烈士在狱中的作品《囚歌》窜改,加入低俗下流的语言等,对青年学生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三观打磨成型的重要时期,这些错误短视频的发布和传播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抹杀了历史的教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这块意识形态的阵地需要我们去坚守和捍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深度解密”“还原历史”“追求真相”为幌子,以娱乐调侃的形式蔓延至学生网络精神生活中,传播更具隐蔽性、内容更具虚伪性。因此,高校要借助短视频传播优势,主动发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和穿透力,解决好“四史”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呈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学生真正认清“四史”所蕴含的历史规律、政治逻辑和伟大精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短视频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施原则
短视频为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同样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规律,处理好政治与时代、主导与主体、灌输与启发之间的关系。
(一)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政治性”是“四史”教育最重要的属性,高校在利用短视频开展“四史”教育时,必须科学把握其发展主题和主线,把牢正确的政治导向。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利用短视频开展“四史”教育时一定要在政治上保持头脑的绝对清醒,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绝不能是为了“流量”、为了“变现”的目的,一味追求“眼球”效应,更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娱乐观感、猎奇心理,去戏说、调侃“四史”,要确保“四史”教育的方向不能出现一丝偏差,确保“四史”教育体现出正确、鲜明的政治导向。当前,从一些高校开展的“四史”教育来看,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将“四史”教育内容与学生当前实际需求和现实关切相结合,受教育者的获得感不强。因此,新媒体时代,“四史”教育要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增强现实阐释力,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特别是要深入到学生网络“聚集地”,活跃度高的短视频平台,有重点的追踪到学生关切的舆论热点,增强“四史”内容与现实的关联性,用学生的话讲他们关心的事儿,增强“四史”教育的时代感。
(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渴望平等的互动交流,因此构建理解、互动、共享、合作的师生关系成为发展必然,而这也与短视频传播“去中心化”的社交方式形成了内在呼应。因此,在“四史”学习教育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前浪”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吃准、吃透“四史”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对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的“四史”内容进行主导性的加工,使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学习和掌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定力,确保“四史”教育的政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要在“四史”教育中激活“后浪”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前的思政课堂很多学生只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四史”教育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灵魂,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因此,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在发挥教育者主导性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利用短视频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四史”内容“包装加工”,让“四史”教育“活起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育效果。
(三)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所谓灌输性,就是强调在“四史”教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史料史实的严肃性,以真实权威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正面系统的史实讲授,把历史的本来面目“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知历史,不歪曲历史,从这个维度来讲,灌输性是“四史”教育的本质属性。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命令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已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和反馈,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要从宏观的教育大环境出发,利用短视频技术优势和特点来构建贴近大学生的“四史”教育平台与表达方式,将“深度”的理论内容赋予情感的“温度”,变单纯“灌输”为生动“启发”,用正确的打开方式去开启与学生沟通的交流语境,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提升“四史”教育的境界和层次。
三、短视频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施路径
面对新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高校应主动出击,抓住短视频传播媒介的独特性与高校“四史”教育的内在耦合性,不断探索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四史”教育新的工作方案和路径。
(一)主动占领阵地,创设“四史”教育生态环境
当下的短视频传播无疑成为了网络时代的“风口”,以抖音、快手、微视等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媒介掀起了全民传播热潮,有事没事“刷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操作。年轻化是短视频传播平台的主要特征之一,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2020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中显示,短视频用户年龄结构中,20~29岁青年用户占比短视频用户最高为24.9%[5],青年群体无疑成为了短视频传播的主力军。而短视频也以其短时、明快、直观、新奇的传播特点在大学生中逐渐走红并受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