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策略与通路
作者: 周喜存 柯尊斌摘 要: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为地方高水平大学跨越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提前做好学科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大学部”建设、组建学科交叉团队、建设跨学科研究中心、设置跨学科学位点、推进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营造学科交叉氛围等路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建设一流学科,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交叉融合;顶层设计;策略;通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013-04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 area.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national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trategy have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They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boat-turns-easier", make advanced plan for the top-level discipline design, utiliz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s "catalyst", so as to gain a better opportunity for future development.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can promote the cross-discipline integration, buil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edge of the school by innovating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university departments", cre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ms, building up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ers, setting up interdisciplinary degree sites,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for young teachers, valu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rea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p-level design; strategy; access
“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是指由2门或2门以上不同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或学科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1]”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引擎。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中不乏学科实力雄厚、优势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生力军,若能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用足、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增强基础学科的涵育能力,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界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不揣谫陋,拟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紧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新契机
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双一流”战略,打破了以往高校身份固化的弊端,为地方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队”开辟了晋升通道,高等教育格局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数据,“双一流”高校共有147所。在“狼来了”的外部形势下,已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必然更加重视自身发展,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超常规发展思维,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特色,提前布局未来学科高地,才有可能完成身份逆袭。今天的“交叉学科”也许就是明天的“优势学科”,甚至有可能是“世界一流学科”。针对学科交叉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层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优化。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门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代码为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成立了交叉科学部。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第四轮学科评估也在指标体系设置上以“贡献度”认定学科交叉的成果。这些政策和举措为高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必将对推动高校交叉学科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双一流”战略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不能再走“规模扩张”的老路子,而要转向“内涵建设”的新路径,着力建设优势特色学科,聚焦培育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才有可能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一流大学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二)做好交叉学科的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模式设置院系、学科及专业。不可否认,这种学科划分模式具有化整为零、易于管理的优点,也有利于学科在初级阶段的培育和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人为设置了较多的学科藩篱和壁垒,容易造成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阻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杭波[2]认为,“在行政指导下的学科体制划分越来越细,使交叉学科的归属不明晰,成为制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最大障碍”。众所周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国际认可度较高的一个评价工具,其学科分类体系仅涵盖22个学科领域。欧美一流高校的学科界限划分并不十分严格,更容易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一点值得地方高水平大学借鉴和研究。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认为,真正的学术进步,是学科之间“融通”“化合”产生的启迪和开创[3]。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学科建设起步较早,学科体系相对完整,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也较为成熟。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现阶段正需要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力度,促进优势特色学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才有可能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树立非均衡发展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交叉融合上用足功夫。
(三)以科学研究驱动学科交叉融合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呈现出复杂的面相,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参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认为,自然和社会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对那些不限于单一学科的问题进行探索的愿望、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新技术的力量是跨学科研究的四大推动力[4]。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上说,绝大多数学科单凭一己之力向纵深发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瓶颈期”和“内卷期”,需要在学科交叉的空白地带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进而产生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也是科学研究由低阶向高阶迁跃的基本规律。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刘献君[5]认为,“学科交叉是当代社会教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本质是科学的创新”。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新能源及新材料等前沿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激发出“1+1>2”的显著成效。以近年方兴未艾的数字人文为例,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历史、文学、哲学及艺术等多个传统人文学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在科技前沿占据一席之地,可以在充分论证、系统规划的基础之上,优先建设最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交叉学科,在相对稳定的方向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四)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深度融合
恩格斯高度肯定社会需求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几乎都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难题和关键性技术成长起来的。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着力解决地方或区域的重大问题。地方高水平大学要主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科与地方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更好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刘凡丰[7]认为,“现代大学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大学和其的教授们总要面对社会实践或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而难题的解决需要多个学科教授之间的合作”。比如西北大学考古学很早就与计算机学科深度合作,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文物复原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该学科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中亚地区考古工作,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大学考古学位列A+档,是地方高校中为数不多的A+档学科。2022年2月,该学科入选了国家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种学科建设的成功模式值得地方高水平大学仿效和借鉴。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行通路
学科交叉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现有学科建设体系的改革和升级,要在体制机制、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科研模式、人才培养和学科氛围等方面予以突破。
(一)创新体制机制
地方高水平大学要跨越传统学科的边界,设立学科交叉融合学术特区,建立健全学科要素聚集、聚合、聚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学科交叉常态化。根据学科交叉的特点单独设立跨学科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建立适应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评议组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流动、科研合作、资金投入及科研奖励等激励机制,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鼓励院系设立跨学科教学科研岗位,支持教师开展高水平、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建立交叉学科的成果认定与绩效考核机制,推进学科评估成果统筹,促进学科体系开放与成果共享。要提高仪器设备与技术支撑平台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共享。设立学科交叉融合专项扶持基金,用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支出。学科交叉融合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风险性,在考评机制上也要有“宽容失败”的柔性政策,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兜底支撑。河南大学通过设置“X+医学”科研项目、举办生物医学午茶会、创办探索期刊等举措,统筹相关学科力量,探索实现“医学+X”学科交叉创新的路径,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8]。
(二)推动“大学部”建设
地方高水平大学要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逐步建立有利于学科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体制,推动校内外学科之间的沟通、融合和渗透。以“学部”为抓手,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协同创新,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放大效应。组建学部学术委员会,成立学部战略咨询委员会,从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研究生培养及重大成果培育等方面给予学部全方位倾斜支持,在人员聘用、资源调配、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学部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部基于目标任务自主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实行“一部一制”。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学部领军人才。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就整合校内教学、科研、培训和出版机构成立了教育学部,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位列A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