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评价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作者: 肖潇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是其教学评价本质和功能的观念表现,对于教学评价具有先导作用和引领意义。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注重实效、聚焦发展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的有机整体。必须以理念创新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整体创新,推动形成整合评价主体力量、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和优化评价技术手段的新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构建;评价指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4-0083-06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conceptual expression of its essence and function, which plays a leading rol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Student oriented,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al results and focusing on development constitute an organic whole of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e must lead the overall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with concept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ituation of integrating the main force of evaluation,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technical mean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construction of ideas; evaluation indications; quality training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其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然而,作为其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之一的理念构建则尚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至少是缺乏系统研究。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构建的系统研究,充分发挥其对于教学评价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的先导意义
理念是事物本质、功能和规律的观念反映,也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管全局、管根本和管长远的重要作用。“教育评价的理念是指贯穿教育评价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 将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1]”显然,评价理念具有先导意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研究,是教学评价减少盲目性和增强自觉性的先决条件。
首先,评价理念是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思想前提。教学评价活动直接依赖于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制定或完善评价体系,需要以正确的评价理念为引领,否则,就找不准方向,抓不住重点,达不到预期目的。
从设置评价指标看。评价指标是评价的核心和基础,而评价理念则是设置评价指标的思想先导。教学评价理念作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2]之观念反映,对于教学管理系统中领导机制和管理工作的评价指标,教学运行系统中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途径的评价指标,以及教学支持系统中教学环境、师资状况和科研教研的评价指标等的个性彰显和整体融合具有价值导向意义。
从选择评价方法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向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评价,二是指向教学整体即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等的评价。只要有正确的评价理念指引,就能够聚焦培养目标、总揽教学过程、汇聚不同主体和整合多种要素,避免教学评价方法选择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近年来,虽然关于教与学之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关于教学整体之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却显得逊色,应该说这与缺乏系统的评价理念指引有所关联。
从检验教学效果看。教学效果是教学目的的最终体现,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集中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个性特征。一般专业课程凸显知识性、技术性,其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测试师生外显的知识和技能作出基本判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学理性更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价值性,教学效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师生内隐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正确的评价理念可以指导全面检验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和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等,彰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课程特色。
其次,评价理念是保证教学评价合乎规律发展的价值引领。评价理念的重要作用在于范导教学评价的过程、方向和方式,并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那些体现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正确的评价理念可以防止顾此失彼的片面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异曲同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课外实践教学固然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但忽视课堂理论教学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事实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教学评价既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大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途径;也要鼓励和引导“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因为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教育手段如何更新,课堂教学始终都是传播科学真理的主阵地。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正确把握两种教学的关系,在促进实践教学的同时纠正忽视课堂教学的误区,并克服“课堂教学偏重于形式化”[4]的倾向。
在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正确的评价理念可以增强“灌输”的自觉性。“灌输”原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将其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大有人在。正因如此,枯燥无味的“满堂灌”似乎有了理论根据,舍本逐末的形式主义也可以说成是改革创新。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有利于增强“灌输”的自觉性,把原则与方法、目的与手段和形式与内容等区别开来,切实纠正那种把“灌输”混同于甚至归结为教学方式方法的现象,引导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评价理念是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精神动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十分重要但也比较复杂,如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话语方式的大众化与接地气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等,都需要发挥评价理念的导向作用。
评价理念有利于揭示教材体系共性和教学体系个性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各自的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着重于大学生实际的“一般”,因而是教学体系所必须遵循的;而后者则着重于大学生实际的“特殊”,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引导和促进教学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贴近学生具体实际,促进前者向后者的合理转化。
评价理念有利于把握教材内容稳定性与教学实际动态性的关系。教学实际的不同方面都是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发展着的实际和理论都很难即时地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况且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遵循也不应该朝令夕改。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提供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稳定性与教学实际动态性关系的价值遵循,引导教师既维护教材体系的权威,又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适时地引入新的理论成果。
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学适应科技发展引起的学习方式革命性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是应对信息化和互联网挑战、顺应学习方式革命性变化的必然要求。评价理念的一大功能是观念的把握,包括学习方式革命性变化的教学主客体新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正确引导和促进稳定性的教材体系向变动性的教学体系自觉而有效地转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与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及其关于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针等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尤其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系列论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体而言,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注重实效、聚焦发展,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显然,以生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的根本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实质在于立德树人。对此,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六个下功夫”给予全面而深刻的揭示,突出强调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从而丰富了教育方针的思想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大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是以生为本的现实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发展性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其评价,都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全面地、联系地考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把满足大学生需求同提高其素养结合起来、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服务大学生同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尺度。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回答了什么才是“教学的中心”这个重要问题。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代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都以教师为转移,这与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相适应,更不用说以解决学生精神世界问题为己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必须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观念,而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应当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并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价值遵循。
(二)多元融合
多元融合包括人与物等不同方面,首先是主体的融合。评价主体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按照空间关系可划分为校内评价主体和校外评价主体;按照主体成分可划分为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学习主体和用人主体;按照层级结构可划分为领导主体和群众主体;按照评价指向可划分为自评主体和互评主体。多元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体结构的必然要求,只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才能在评价的个性把握中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特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预期目标。
不同成分的评价主体具体使命不同,但总体目标一致。管理主体具有管理权和监督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对教育主体、学习主体和用人主体的评价活动发挥指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与成效,因而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力量;学习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体验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对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也最有建议权;用人主体对于毕业生从业状况的评价,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走向。不同主体从不同视角作出的评价,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整体效应。
多元融合不单是不同主体齐抓共管,而且指教学客体如手段、方法、资源和环境等的综合运用。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千秋,教学评价不仅要检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二者如何结合,优势互补、各显张力,其本身也要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及平台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信息技术搜集、储存、跟踪、分析和整理等的优势,形成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