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作者: 张峰 廖高良 鄂加强 陈敬炜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如何在思政课程以外的工科专业课程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科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该文分析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以湖南大学能动专业核心课程——能源动力装置课程为例,从制定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理念和能力、挖掘并融合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法等方面出发,探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科专业课;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4-0169-05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silent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engineering coursesother th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how to develop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urses has become the key to cultivat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with both moral and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tacles 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major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Energy and Power Equipment, the core cours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major in Hu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 in engineering cour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formul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of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how to culti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in specialized courses, how to explore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ngineering courses, how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course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and student learning effect assessment,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ngineering major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approach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求“育人”和“育才”两个方面统一发展,对学生的培养既要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思想品德的建设和精神的塑造。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长期以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主要责任,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却缺乏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被边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事实上,思政课程的教学课时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很小,仅仅靠几门思政课程来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是不现实的。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占比非常高,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约80%左右的课程是专业课,专业课也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课程类型。因此,除了坚持和加强思政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引领和教育以外,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发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我国,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并且工科专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方方面面,在工科专业课程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相较于人文社科专业,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程更加缓慢,几乎每一所理工科高校都存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工科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长久以来专业课教师价值引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还有学生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认识的偏颇。

(一)工科专业的特点

理工科专业以研究自然规律和工程特性为主要特点,具有客观性、通约性和普遍性,通常被认为缺少意识形态属性。特别是工科专业,是基于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原理,结合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主要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科专业的课程通常专业性很强,相应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求有非常对口的专业背景,教师也主要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传授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突出量化的手段和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客观和价值中立[2]。总的来说,工科专业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应用,一直强调“工具理性”,缺乏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引领[3]。

(二)工科专业教师价值引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和价值引领目标的主要力量。课程思政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引领意识是否强烈,以及教师是否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有机结合。工科专业的老师普遍深耕某一个专业领域,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更喜欢也更擅长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工科专业的教师经常会忽略。

一些工科专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塑造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任务,应该全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就应该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这种观点在以前是比较普遍的。近几年随着高校育人作用和立德树人的中心地位被反复强化,全员育人的要求被不断强调,如今工科专业的教师几乎都认识到了专业课程教学也需要承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虽然很多工科专业教师认同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职责和使命,但是他们的价值引领意识仍然非常薄弱。他们基于自身的成长教育经历,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像自己一样,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思政课程学习后,能够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在他们看来,学生所欠缺的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坚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还有一些工科专业的教师由于自身只熟悉本学科体系,平时科研也只关注自己所深耕的专业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深,不明白如何根据工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制定思政育人目标,不清楚如何在以客观现象、普遍规律和经验技术为主要对象的工科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不知道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隐性地融入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避免说教式地灌输思政内容,总的来说就是缺乏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能力的不足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并提高相关能力;并且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在初期阶段,缺乏成体系的培训,大部分课程需要主讲教师自己去专研琢磨,摸着石头过河的效率低并且效果不理想,使得部分教师对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工科专业学生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认识的偏颇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化,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工科专业时,绝大部分学生考虑最多的是工科专业的就业情况,他们最直观的目的是在大学里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工作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基于这种求学目标的学生会过度关注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工作技能的提升,忽视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感悟,表现出强烈的工具理性,最终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满足社会分工需求的没有价值理性的“零部件”。此外,长久以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学校的教学目标过度集中于学生职业发展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教师也普遍倾向于“育才”“重器”,忽视了“育人”“立德”,这样的氛围进一步使得学生更加重视技术能力,不关心人文情怀[3]。相应地,他们在课堂上会对专业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而对社会情怀、政治观念、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兴趣寥寥,甚至会觉得这些内容过于空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的作用,因而反感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这些消极的反馈又会进一步让教师认为学生更在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关心对价值理性的追求,进而降低了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无法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

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探索

上述问题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工科高校的协同力度,探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增强教师价值引领的意识和能力,强化课程思政成效在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中的地位。因此,本文以能源动力装置这门湖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例,从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教学主体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能力、工科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法等方面出发,探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这对高校坚守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制定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

制定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和国家发展战略,基于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的目标,制定与专业课程教学特色和内容相融合的课程思政目标。以能源动力装置课程为例,该课程特点在于其是湖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学习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启蒙课程。课程以机械原理、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为前导课程,为内燃机学、热工测试技术、热动力设备排放污染及控制等方面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热工基础知识。该课程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为主的能源动力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学习内容,兼具专业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学生需了解国内外能源动力装置的新结构和新技术,理解能源动力装置各机构和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能源动力装置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连接关系,并且能够对比分析不同能源动力装置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优缺点。相应地,该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解决复杂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所需的能源动力装置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能够从部件构造和工作原理上分析复杂能源动力装置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