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培育的路径探究
作者: 陈皓 任学丽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一线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凝聚感人至深的抗疫精神,是医疗卫生领域践行高尚医德医风的鲜活体现。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医学院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抗疫精神融入医德教育,从教学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等方面,培养医学生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矢志医学的职业担当,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关键词:抗疫精神;医德培育;医学院校;职业道德;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033-05
Abstract: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has posed a major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The vast number of medical workers have shown great love for the doctors' benevolence by their tenacity, hard work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in the front line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pidemic. It is a vivid embodiment of practicing noble medical ethic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sanitation. 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CP in China,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fighting against epidemic diseases into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life supremac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to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ulture and practice, becoming a good doctor trus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Keywords: anti-epidemic spirit; cultivation of medical ethic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ethics; path
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是医疗卫生领域践行高尚医德医风的重要资源,医学院校要注重把抗疫精神及包含在其中的抗疫人、抗疫事融入医德医风教育全过程。
一 抗疫精神的医德体现
伟大抗疫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医疗卫生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也是医务工作者高尚医德医风的集中体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他们逆行出征,积极抗疫,拯救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人民生命健康,彰显了一代又一代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担当精神,诠释了大爱情怀。
(一) 生命至上的仁爱理念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民的生命健康遭受了严重威胁,我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作为毫不松懈的目标。“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要全力救治患者,尽快查明病毒感染和传播原因,加强病例监测,规范处置流程。[2]”“医者在心,心正药真”,在疫情高发的紧要关头,担负抗疫任务的医务工作者敢于啃硬骨头、挑重担子,白衣执甲、护佑人民,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初心,成为党和人民最放心的力量。在疫情最危险的地方,医疗队加大收治重症患者力度,日夜奋战在一线,誓死不退救治危重患者;科技工作者临危受命,抢抓时间推进药物研发、抗体制备、疫苗研究和病毒溯源等工作;隔离病房,基层医疗人员实时进行医学观察和监测,做好心理疏导,以舒缓群众的畏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持久战,医务工作者不仅精准地施以医学科学技术,而且春风拂面般地为病患带去了医学人文关怀,将医学之“术”与仁爱之“道”进行了高度耦合。
(二) 以医报国的民族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4]。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更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医疗卫生事业中,把个人的医学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人民健康的国家战略,保护国家生物安全作出贡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中,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举国同心的强大合力。支撑这些壮举和善举的,是医务人员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他们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用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为国民生命健康筑起了钢铁长城。
(三) 临危不惧的敬业精神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也一直在与传染病毒做顽强斗争。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鼠疫、疟疾、天花、霍乱和血吸虫等烈性传染病一次次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同艾滋病、性病和乙肝等慢性传染病毒的较量。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又成功处置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瘟疫一次次侵袭中华大地,英雄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医务工作者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熔铸了战无不胜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唯其凶险,愈发体现出战疫英雄们的勇毅和担当。在抗疫斗争中,有些危重病人因基础疾病较多,给救治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医务人员不畏艰难、不离不弃、舍生忘死,采取专家会诊和远程诊疗等各种措施,确保患者“应收尽收”,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使得百岁老者、呱呱坠地的婴儿、高位截瘫人员和高危妊娠产妇等许多特殊感染者得以康复。广大白衣天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敢于亮剑,在生死关头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中敢于挺身而出,用顽强不屈的医学职业精神助推抗“疫”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 尊重科学的职业素养
为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尊重生命、科学防控的严谨态度,出台了一系列科学有序的防控措施:做好疫情监测、排查等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各地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采取严格措施,对所有患者进行集中隔离救治,对所有密切接触人员采取集中隔离与居家医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为尽量避免人员的聚集,各地停止了一切大型公众活动。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蔓延。
疫情面前,医学工作者加强科学救治,加速科研攻关,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高扬科学精神。对于新冠肺炎病毒,传统的消杀方式难以见效,因而必须从揭示病毒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入手,进行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的科学认知和解读。医学科技战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科学严谨的职业态度组织科研团队开展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集中开展检测试剂、病毒溯源、药物开发、疫苗研发的科技攻关。为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医学科学工作者继续进行疫苗研发,共研制出如重组蛋白疫苗、复制和非复制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病毒疫苗、DNA和RNA 疫苗[5]。疫情面前,医学工作者展现了过硬的医学本领,把科学方法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形成了对疫情的正确判断和科学处置,同时注重借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病毒防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 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更是突出了大变局的表现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征,并将此病毒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6]。当疫情肆略全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之时,我国医务工作者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守卫着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城,还先后向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协助多国开展疫情防控,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抗“疫”。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分别向俄罗斯、意大利、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柬埔寨、伊朗、委内瑞拉及秘鲁等国家派出了数十支医疗队,为这些国家制订疫情防控决策和技术方案,并为当地医护和公共卫生人员的能力建设及具体工作提供咨询指导和培训。除此以外,我国医护人员主动推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在线分享疫情防控培训培训视频以及最新技术指南和研究成果,受到了全球数十万人关注;专门建立国际合作专家库,组织具有实战经验的权威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分享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科学方案和实践经验。在这场疫情的较量中,我国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我国负责人大国的责任担当,为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二 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培育的重要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1]。我们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要使之转化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卓越”医生的重任,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代的主流医学模式,卓越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应具有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抗疫精神有助于丰富医德培育的教育资源,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适应我国当前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医学是以通过各种科学或者技术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在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医德,通常被用来指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其中爱心是医德的核心,体现在医生要具有进取心和强烈的责任心上[7]。医学研究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人,任何医疗的交往体现的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关系。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8]。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仅是生理的无疾病或虚弱状态,还包括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医学专业技术,而且还需要秉持医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良好品德修养和健康人格。
当今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深刻体现了人类休戚与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只有最后一个确诊病例清零,全球才能宣告抗疫成功。在疫情肆虐的局势下,平安健康是全球人民的共同期盼,疫情的控制符合全体人类的利益[9]。医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未来力量,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人才储备。新时代医学生应当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厚植以医报国、健我中华的崇高使命,树立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把医疗卫生服务送往世界各地,贡献中国的医学智慧,树立中国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这既是“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要求,也是践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